天冷注意“冬藏”“温补”

2024-01-23 09:13 来源:今晚报

  刚刚迎来大寒节气,天津就迎来新一年的寒潮。俗话说“大寒小寒冻成一团”,天津中医一附院老年病科主任医师张淑英给市民做几点节气养生提示。

  大寒是一年中极冷的一个节气,这期间养生仍以冬藏为要,温补为主。中医认为,寒气容易损伤人体的阳气。持续低温使皮肤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脏工作量增大,容易诱发高血压和心脏病。还容易使老年人患感冒、肺气肿和支气管炎,加重冠心病的症状,并可诱发心绞痛甚至心梗。患有心脑血管病、慢性支气管炎等病史的老年人应注意保暖,早晚要少出门,避免感冒。

  这个时节,早上应尽可能晚起,等到中午或下午阳光晴好的时候再到户外活动1小时左右。外出时一定加穿外套,戴上口罩、帽子、围巾。大寒时节一般以晴为主,要充分利用阳光来保养身体。晒太阳能促进血液循环,同时还能增加人的心理愉悦感,增强人体对钙、磷的吸收,有效预防骨质疏松症。时间以上午10时至下午3时的“黄金时段”,每天坚持晒30至60分钟为宜。

  冬令进补宜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大寒时节进补的温热性食物量可逐渐减少,多添加些具有升散性质的食物。从大寒开始,可以选择一些清淡的食物,以使脾胃慢慢适应。既吃一些高蛋白食物,如羊肉、牛肉等,还要注意摄入一些蔬菜,如萝卜、青菜、白菜等,让饮食慢慢向清淡过度。这样不仅可以为春天的清淡饮食打好基础,又为冬天的养生做好扫尾工作。

  饮食中要适当加些辛温解表、发散风寒的食物,为适应春天肝气升发的特性做准备,比如紫苏叶、葱、姜、豆类等,另外可选一些性味平和的食物,如莲子、芡实、薏仁、赤豆、大枣、银耳等。生萝卜味辛性寒,熟萝卜味甘性微凉,有小人参的美称。在菜肴比较丰盛的情况下,可以做一个白菜萝卜香菜汤,以消除体内过多的油脂。冬季常吃热量高或者滋补的食物来御寒保暖,很容易补过了头,偏寒性的白菜正好帮助疏散、平衡体内的热。尤其适合燥热体质、喉咙痛的人。吃火锅时,别忘了尽可能多加点白菜、豆腐等凉性食物,以消解火锅的燥热之气。(记者庄媛)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王璐瑶)
首页 > 资讯 > 正文

天冷注意“冬藏”“温补”

2024年01月23日 09:13   来源:今晚报   

  刚刚迎来大寒节气,天津就迎来新一年的寒潮。俗话说“大寒小寒冻成一团”,天津中医一附院老年病科主任医师张淑英给市民做几点节气养生提示。

  大寒是一年中极冷的一个节气,这期间养生仍以冬藏为要,温补为主。中医认为,寒气容易损伤人体的阳气。持续低温使皮肤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脏工作量增大,容易诱发高血压和心脏病。还容易使老年人患感冒、肺气肿和支气管炎,加重冠心病的症状,并可诱发心绞痛甚至心梗。患有心脑血管病、慢性支气管炎等病史的老年人应注意保暖,早晚要少出门,避免感冒。

  这个时节,早上应尽可能晚起,等到中午或下午阳光晴好的时候再到户外活动1小时左右。外出时一定加穿外套,戴上口罩、帽子、围巾。大寒时节一般以晴为主,要充分利用阳光来保养身体。晒太阳能促进血液循环,同时还能增加人的心理愉悦感,增强人体对钙、磷的吸收,有效预防骨质疏松症。时间以上午10时至下午3时的“黄金时段”,每天坚持晒30至60分钟为宜。

  冬令进补宜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大寒时节进补的温热性食物量可逐渐减少,多添加些具有升散性质的食物。从大寒开始,可以选择一些清淡的食物,以使脾胃慢慢适应。既吃一些高蛋白食物,如羊肉、牛肉等,还要注意摄入一些蔬菜,如萝卜、青菜、白菜等,让饮食慢慢向清淡过度。这样不仅可以为春天的清淡饮食打好基础,又为冬天的养生做好扫尾工作。

  饮食中要适当加些辛温解表、发散风寒的食物,为适应春天肝气升发的特性做准备,比如紫苏叶、葱、姜、豆类等,另外可选一些性味平和的食物,如莲子、芡实、薏仁、赤豆、大枣、银耳等。生萝卜味辛性寒,熟萝卜味甘性微凉,有小人参的美称。在菜肴比较丰盛的情况下,可以做一个白菜萝卜香菜汤,以消除体内过多的油脂。冬季常吃热量高或者滋补的食物来御寒保暖,很容易补过了头,偏寒性的白菜正好帮助疏散、平衡体内的热。尤其适合燥热体质、喉咙痛的人。吃火锅时,别忘了尽可能多加点白菜、豆腐等凉性食物,以消解火锅的燥热之气。(记者庄媛)


(责任编辑 :王璐瑶)

分享到: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