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悟空”打卡甘肃石窟寺遗产

2024-09-29 06:24 来源:工人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欧云海)
首页 > 资讯 > 正文

跟随“悟空”打卡甘肃石窟寺遗产

2024年09月29日 06:24   来源:工人日报   

  在丝绸之路甘肃段1500多公里的沿线上,保留着莫高窟、麦积山、?炳灵寺等近百处古代石窟寺和5万多平方米的壁画,其中有许多故事与《西游记》有关——

  【文化中国行】跟随“悟空”打卡甘肃石窟寺遗产 

  今夏的互联网游戏,最红的莫过于“黑悟空”。随着这部以中国神话为背景的动作角色扮演游戏——《黑神话:悟空》掀起网络热潮,也带火了部分《西游记》故事的原型取景地,丝绸之路甘肃段便是其中之一。

  “2024·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也于日前在甘肃敦煌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石窟寺的可持续保护和文化利用展开深入探讨。与此同时,由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主办,甘肃省文物局、敦煌研究院支持的首届“石窟守护人”启动仪式在兰州举行,与会者呼吁全社会关注石窟保护的现状,重视和尊重石窟守护人。

  榆林窟与锁阳城

  说到甘肃的石窟寺,最为著名的就是敦煌莫高窟。莫高窟现存洞窟735个,开凿于十六国时期至元代,前后延续1000多年,保存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是中国石窟发展演变的一个缩影,被称为“东方绘画博物馆”。

  距离莫高窟168公里的瓜州县,还有一个“姊妹窟”——榆林石窟。榆林石窟推测始建于北魏时期,以后的唐、五代、宋、西夏、元各代都有建造。现存壁画5000多平方米,彩塑270多身。榆林窟古代属于敦煌郡管辖,从洞窟形制到壁画内容、艺术风格,都与莫高窟同属敦煌艺术。

  在榆林石窟,孙悟空的形象最早可追溯至公元7世纪的唐代,这一时期的悟空形象尚未完全定型。在西夏29窟,有3幅《玄奘取经图》,这样的艺术形象比《西游记》还要早300余年。

  此外,瓜州县城东南68公里处的戈壁荒漠中,还有一座在大漠上巍然屹立1700多年的锁阳城遗址,其中的北城门就是当年玄奘西行取经出城处。有许多学者认为,“瓜州应该算是孙悟空的故乡”。

  去石窟和壁画中寻找猴王原型和《西游记》的故事,不仅令游客惊喜,也让专家学者看到了“千年不朽”的文化意义和当代价值。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宋新潮表示,在世界遗产的石窟寺门类中,我国石窟寺数量位居世界第一。石窟寺的选址建造,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环境观及对“依山傍水、负阴抱阳”格局的理解。石窟寺遗址的窟龛及造像与自然山川、寺院建筑相互交融,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同时石窟寺遗址也是信仰与文化相关联的场所。随着石窟寺遗址研究领域不断扩展,对其多元价值的研究逐渐深入,未来石窟寺遗址研究还需高度重视文化景观价值保护和研究、重视石窟寺群的联系和中小石窟寺的保护,多维度展示石窟寺遗址价值,让每一处石窟寺都“活”起来。

  天梯山与大佛寺

  甘肃现保留着近百处规模不等的石窟寺,重要的有40多处,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8处,位列全国第一。这些石窟寺犹如一串串明珠,镶嵌于酷似如意的甘肃大地上,让唐僧西游取经的神话故事、想象中的画面,在真实场景中的完美呈现并世代流传。

  天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创凿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时期,被学术界称为“石窟鼻祖”。

  大佛寺位于张掖市甘州区,寺庙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相当于北宋后期,因正殿供奉一尊巨大卧佛而得名。在张掖大佛寺照壁背面有完整的唐僧取经故事全景图。

  张掖市民乐县的童子寺石窟,开凿在陡峭的崖壁上,石窟内大约有10平方米壁画,总数近40幅,内容均取材自小说《西游记》,虽为清代所绘,但也是一处古朴的文化遗存。

  此外,在张掖市的高台县,也流传着西游的故事。相传,玄奘取经回来时,因为驮经的大象落水,经卷被水浸泡,便在本地一个寺院的高台上晾晒,后来这个寺院被叫做台子寺,建县时县名也就叫了高台县。

  从天梯山到莫高窟,散落在甘肃的一座座石窟寺,不仅能寻觅到“悟空”的足迹,也能见证中国石窟寺保护的历史成就。

  中国石窟寺分布广泛、规模宏大,全国共有石窟寺2155处,摩崖造像3831处,共计5986处。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凌明表示,中国石窟寺保护历经70余年发展历程,从初步的调查阶段到科技创新的深入应用,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石窟寺保护理念,实现了石窟寺的可持续保护和利用,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关注石窟守护人

  在甘肃,除了莫高窟、麦积山、炳灵寺等著名的石窟寺外,还有武威天梯山、民乐童子寺、肃南金塔寺等205余处中小石窟,大多分布于丝绸之路沿线,这些中小石窟也是见证东西方文明交流和中华民族生成发展的重要标志。

  虽然石窟寺整体上都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但仍存在相对的差异性。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理事长杨秀清坦言,首先,中小石窟保护机构人才队伍的建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石窟寺本身造血功能不强;其次,特别是中小石窟遗址分布的区域及守护人生活工作条件比较艰苦;再次,一线守护人的年龄断层严重,后备力量不足,文物保护专业能力还需加强。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启动了“石窟守护人”公益资助项目。

  首届“石窟守护人”公益资助项目的经费,来自敦煌莫高窟等石窟中基金会放置的文物保护募捐箱中的群众捐款。榆林窟文物保护研究所的张增龙、武山县水帘洞石窟的包转红等15位优秀基层石窟工作者,成功入选首届石窟守护人。

  在甘肃省天水市的武山县,虽然没有“猴王”的花果山,但也有一座“水帘洞”,这里距离著名的麦积山石窟仅有130多公里。水帘洞石窟创建于北周武成元年(公元559年),经五代、宋、元增建重修,现存历代造像90余尊,壁画1000平方米。造像风格一脉相承,但又独具特色,将浮雕、窟龛、悬塑、壁画相结合,融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佛教文化于一体。经过一代代石窟守护人的努力,今天的水帘洞石窟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加强日常监测,确保石窟群安全无虞。

  每天,在孤寂的栈道间攀爬,与千年之前的佛像擦肩而过,水帘洞石窟守护人包转红说:“我深刻感受到前辈们身上那种‘一箪食一瓢饮’的简朴生活态度,他们放弃城市生活的繁华与便利,扎根大漠深处,用一生时间守护着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本报记者 康劲《工人日报》(2024年09月29日 04版)


(责任编辑 :欧云海)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