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作业AI做,边界和底线怎把握
这几天,沪上一些中小学老师收到学生寒假作业,其中,有学生直接用AI生成寒假作业。除了一些结合AI生成的绘画作业外,有的学生还用AI写历史材料分析论述、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生涯发展规划等。
AI会成为作业“枪手”吗?
寒假尾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中历史老师收到部分学生作业,有些作业明显就是用AI工具生成,个别偷懒的学生干脆直接用AI写文章。“收到这样的作业,一般会退回给学生,希望学生能自己思考、重新完成。”这位老师说。
“学生的作业,究竟是AI完成的,还是自己完成的,多数老师还是能够分辨的。”这位老师列举,有些AI写的作文,文章结构比较雷同,语言偏向成人化,缺少孩子们的“灵性”,还可能存在逻辑漏洞。不过,也有老师担心:如果真的遇到AI“高手”,用AI答题、写作文,可能老师也难以辨别。
这位老师坦言,自己在日常学习、工作中也会用AI检索文献资料,但老师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在人机对话过程中能发现问题。但有些学生可能知识积累不够,尤其是低龄学生或未成年人,如果一味依赖AI工具,直接把这样的作业交上来,容易形成依赖,养成思维惰性。
当下,AI技术在很多领域被广泛应用,为人们高效工作助力。但也有一些老师和家长觉得,不应该让学生过度使用这类工具,以免养成“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习惯。在业内人士看来,这种方式相当于直接“抄答案”,看似走了捷径,实则偏离了教育的目标,长此以往,学生会养成惰性,不利于成长。对于正处在学习成长阶段的孩子来说,学会“思考”的过程远比获取“答案”更重要。
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好“边界”?
晋元高级中学科研主任、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敖培说,“让学生知道‘人工智能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在使用前,告诉学生‘底线’在哪里。”
作为首批人工智能教育试验区,晋元高级中学各试点学科深入挖掘生成式人工智能与课堂教学的契合点,积极开展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成长的教学创新行动。在历史学科中,针对“小论文”写作有时出现史实错误或表述词不达意的情况,鼓励学生基于大模型启发性内容生成能力,让大模型提供启发性思路、写作素材和修改建议;在剧本创作大赛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大模型解读主题,给出与主题相契合的题材建议,为头脑风暴提供启发。
上海市西延安中学副校长王懿说,作为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应用标杆培育校,学校正在计划将人工智能嵌入教学,构建人工智能化教育体系和AI校本数据库,课堂模式向自适应转变、作业系统向精准性升级、分析体系向多维度扩展,让AI系统为每位学生提供量身定制的教育资源,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获得专属的、全科的智能教学支持。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许沁
(审核:欧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