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文化消费升级提升生活品质

2019年04月03日 10:16   来源:今晚报   本报记者 张译丹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1月至2月消费数据显示:升级类商品消费增速较快,特别是书报杂志类消费同比增速达到33.9%,增速快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7个百分点,成为升级类消费新宠。

  消费场景多元化

  徐老师曾任学校图书馆管理员,她的阅读习惯从幼时保持至今。退休后她和丈夫考虑更换住房,最终在和女儿家相邻的小区里买到了一楼带小院的住宅。装修新房时,徐老师特意要求设计师设计了图书墙,最初的规划是希望自家藏书能够得到更好的陈列,但很快她就意识到为了这面图书墙,还需要继续购入图书。

  “我家其实有很多书,文史类、生活艺术类甚至自然科学类都有,相比其他家庭丰富一些。可我想要的图书墙是在客厅里的一整面墙加一个拐角,原来的书摆不满,从色彩搭配上来说也不够美观。”上一次徐老师大批量购入图书还是出差去北京、上海、广州为学校图书馆采买,这一次她通过女儿的帮助网购图书、快递到家,在去年入住新家之前完成了图书墙的布置。然而经过一个冬天,徐老师的花眼度数又高了,很多当初想看的书,读一会儿就头疼眼花。女儿给她买了电纸书阅读器,还在激光电视上安装了阅读软件,她可以在线调整字体进行阅读;就算是出门遛弯儿,她也可以打开手机下载的听书,听段散文或者小说。

  自我提升意愿明确

  在本次调查的受访者中,女性占71.92%,男性占28.08%;19岁至40岁占40.06%,41岁至59岁占37.22%,60岁及以上占22.72%;大专及本科学历占75.39%,高中以下学历占11.99%,硕士占11.04%,博士占1.58%;月均收入在5001元至10000元之间的占56.47%,5000元以下占25.24%,10001元至20000元占13.56%,20001元以上占4.73%。

  受访者习惯的文化类消费方式主要为阅读、观展、旅游。其中,阅读(包括电子阅读)占比最高,为54.26%;进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看展览和旅游观光的占比均为46.06%。天津市民对传统曲艺(28.08%)的兴趣和对现代剧目、音乐会等表演形式(28.71%)的兴趣十分接近,显示出传统曲艺在我们的城市文化中拥有蓬勃鲜活的生命力。

  阅读成为文化消费的主流趋势,说明市民进行文化消费时不仅有休闲消遣的目的,也有较为明确的自我提升的意愿。25.55%的受访者喜欢听专业讲座,以增长知识;21.14%的受访者愿意将时间和金钱投入在书画艺术领域;17.35%的受访者报名培训班,学习掌握某项文化艺术特长;10.73%的受访者拥有购买、收藏艺术品的文化消费偏好。

  视频引领内容付费

  当文化消费行为受到自我提升意愿驱动时,人们对网络文化消费提出更高要求,通过衡量其内容价值,判断是否值得买单。在新媒体与知识付费时代,哪些网络文化消费更受人欢迎呢?

  受访者对网络视频类内容的消费认可度超过阅读类、音频类内容。网络时代将时间“打碎”,长期的新媒体使用习惯又让人们适应了碎片化的生活方式:步行、搭车、等人、排队、用餐、睡前……每一段碎片化的时间都可以用于休闲或者学习,用于通过网络达成的文化消费行为。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优质网络文化内容生产的活跃,视频乃至交互式视频文化产品会更受欢迎;而阅读消费也将借此良机,拥有覆盖更广泛、形式更丰富、场景更多元的发展与成长。

  开支方向有侧重

  小美去年换了工作,收入翻倍,压力骤增;今年2月,她不顾家人的反对而辞职,打算休息一段时间,再重新找份更理想的工作。

  “辞职的念头我去年就有,当时只是觉得任务太重太紧,我都快喘不上来气了。到今年才决定下来,是因为终于意识到这份工作对我的改变太大,我已经不是过去的我、也不是我想成为的样子了。”元旦期间,小美期待了很久的一部法国音乐剧来天津巡演。她提前好几个月就花高价买了最前排的座位,一直在网上与音乐剧的粉丝们讨论如何“应援”,却因为工作忙,缺席了大家约定好的声乐练习,没有办法在自己喜爱的演员面前齐唱原版唱段。更让她失望的是,演出当天她被海外客户的电话困在办公室,无论如何也无法在开场前完成工作。那天晚上,她下班时已近午夜,把门票扔进垃圾桶的同时,她意识到自己一定要辞职。

  小美想要做回往日的自己——视文化活动为精神补给的文艺女青年。“我去年收入挺高的,牺牲爱好换回的钱最终要‘还’回去。我想去看巴黎、伦敦的戏剧演出,也想在天津的小茶馆听半天的相声演出,总之要给自己好好‘补一补’。”

  文化消费比重上升

  被问及每月的文化消费支出时,受访者的答案主要集中在501元至1000元(27.76%)、100元以下(24.92%)、101元至300元(24.92%)、301元至500元(14.83%)这四个区间;高额文化消费占比较低,1001元至2000元占3.79%,2001元至3000元占1.89%,3001元以上占1.89%。

  在目前的各项生活开支中,文化类消费所占的比例为20%以下的受访者占比超七成(74.45%)。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226元,占人均消费支出比重为11.2%。我国文化消费综合指数呈整体上升趋势,相信未来文化消费在日常消费中的比重还会进一步增加。

  文艺演出备受期待

  在居民文化消费不断增长的趋势下,哪些领域更受青睐?本次调查对比了受访者“目前主要文化消费习惯”和“在家庭收入增长的情况下将重点增加的文化消费预算”选项数据,排序在前五位的消费项目呈现高度重合。

  如图所示,阅读、观展、旅游、电影不仅是受访者当下文化消费的主要内容,也是未来提升消费预算、消费水平的主要目标。在家庭收入增长之后,四成多的受访者计划增加用于欣赏文艺演出的预算。

  据了解,天津市今年发放的文化惠民卡多达22.5万张,比去年增加8.5万张,更多市民将受惠于此,从而接触到更多、更好的文艺演出。

  提升生活品质

  张女士和丈夫都在政府机关工作,由于工作日陪伴儿子的时间不多,他们会把每个假期都作为宝贵的亲子时间,认真规划。

  今年过年期间,张女士一家就自驾游去北京,逛了故宫博物院和北京国家博物馆;每逢周末,张女士会和丈夫轮流带孩子去博物馆、美术馆看展览;如果天气不好、不便出行,孩子也可以通过博物馆的线上课程增长见识。

  “小男孩淘气,我们不想让他上太多的课外班,希望通过参观活动培养他对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初步兴趣。我们陪他参观、学习,慢慢也学到了不少知识。他有了兴趣会提问,我们做家长的想要回答可不容易,就得上网、查书……也算是互相促进吧!”张女士说自己和丈夫私下交流过,发现彼此都对“提问回答”有种“上瘾”的感觉,享受孩子的崇拜让他们感觉特别幸福。

  张女士正在规划“五一”假期举家“下江南”,目标锁定了苏州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馆,将来她还想带孩子去更多的博物馆,了解更深邃的历史与更广博的世界。

  文化消费让人受益

  对于受访者来说,文化类消费是否足够重要呢?19.87%的受访者选择“非常重要”,只要喜欢就不在乎花费多少;42.27%的受访者选择了“比较重要”,文化消费总要占据生活支出中的一部分;16.72%的受访者选择“不太重要”,认为这类支出能省就省;仅有0.64%的受访者日常无文化消费开支,并坦承并无相关生活需求;另有20.50%的受访者选择了“一般”,文化消费可有可无。

  六成以上的受访者对文化消费持积极态度,证明文化消费对于个人的成长能起到促进作用。69.72%的受访者认为文化消费有利于增长知识,开阔眼界;66.25%的受访者认为文化消费能够增添情趣,让人们更热爱生活;60.57%的受访者认为文化消费使人们的心态更积极、阳光、平和。此外,延年益寿(51.10%)、结交朋友(41.32%)、家庭和睦(24.92%)也被视为文化消费的衍生效应。

  提振消费提升品质

  目前阻碍受访者文化消费支出增长与内容提升的不利因素主要有:

  数据显示,人们主要受困于时间、精力、收入等主观因素,因此无法及时提升文化消费品质。

  由于文化消费和大多数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受访者对文化消费环境、市场、服务和支持条件都非常关注。63.72%的受访者认为应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规范收费价格;63.41%的受访者认为应加大文化消费场所或设施的建设;51.10%的受访者认为增加个人收入对消费有积极的促进作用;46.06%的受访者提议加大社会公益文化活动的投入;46.06%的受访者认为应增加节假日的天数(如延长春节假期、恢复五一黄金周);43.22%的受访者认为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更多的成人教育机构,有利于提振文化消费。

  大众消费有着天然的分层,最基础的是温饱型消费,高层次则是个性消费,而文化消费正是最能体现“个性”的领域。在消费升级时代,文化消费升级象征着大众生活品质的提高乃至变革,公众期待与市场潜力让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责任编辑 :王璐瑶)

分享到:
35.1K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