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中国妈妈”如何引领城市阅读

2020年09月29日 09:18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中国妈妈”如何引领城市阅读

  文/张丰

  发于2020.9.28总第966期《中国新闻周刊》

  武汉一个初三的男孩子,把扑克牌带到教室去玩,学校通知了家长。男孩的妈妈赶到学校后,在走廊里打了他两个耳光,四分钟后男孩翻身从栏杆跳下身亡。我看了几遍网上的监控视频,在妈妈离开后,这个男孩在那里呆站了足足四分钟。

  我们不知道他当时在想什么,但是我觉得,如果他这段时间在读《战争与和平》或者别的什么文学名著,他大概率不会选择轻生。因为,如果一个人内心能有一个从阅读获得的“更大的世界”,被妈妈打两个耳光或许就不是那样天塌地陷的事情了。

  在成都,我有一次和美国作家何伟的太太张彤禾吃饭,他们的两个读小学的女儿也在。正在读四年级的那个女儿手里捧着的就是英文版的《战争与和平》。在座的一位教授非常羡慕,教授的女儿同样年龄,但是却没有时间阅读。“只有在她洗脸刷牙的时候,在她耳边读故事给她听”。

  这几年我在持续关注一个本地的阅读推广公益项目“成都书语”。成都书语现在有30个“故事小屋”,每一个小屋就是一个阅读据点。家长作为志愿者,轮流给孩子们读绘本和故事,还有大量的绘本可以出借。

  城市家长在为孩子花钱方面非常大方,很多创业机构也瞄准这一点,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家庭都能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听朋友说,有家人在一个小区的同一单元买了三套房,楼上楼下打通,家里有保姆房和宽敞的麻将室,但是却没有一间书房。并不意外,这家的孩子成长出了问题,进小学后无法适应正常的学习和交流。朋友给的解决方案是,拆掉麻将室,建一个书房,让家里拥有藏书。如果父母开始喜欢阅读,孩子最终也会慢慢模仿,成为一个爱读书的人。

  从某种意义上,成都书语是我观察城市儿童阅读的一个窗口。这个项目的志愿者有五六百人,但是一个触目惊心的事实是,这些人中95%以上都是“妈妈”,很少看到男人参与的身影。机构为了鼓励男同胞参加,想了很多办法。每一个到故事小屋为孩子讲故事的爸爸,都会受到明星一样的待遇,大家会欢呼、鼓掌,可惜这样的场景非常罕见。

  项目曾请一个英国剧作家来开讲座,培养父亲“讲故事的能力”。参加的爸爸有二十多个,每人交了100元“保证金”,如果他们能参加一次志愿者活动,就退还这100元保证金。最终,绝大部分爸爸都成功领回了保证金,但是很遗憾,他们参加完那次就再没有出现了。

  志愿者妈妈中相当一部分是全职家庭主妇,还有一些是在带“二宝”,她们感到在带第一个孩子的过程中“犯了一些错误”,所以现在想尽量弥补。和孩子一起读故事,至少有种收获是十分确定的:亲子关系有了改善。

  这个过程中,父亲的缺席引人注目。

  我经常光顾的一家书店,二楼靠窗的一排位置共十几个座位,可以用来自习。我观察过很多次,男女比例大概是1:9,这和成都书语志愿者的比例大致是一致的。在城市,女性似乎总是愿意为公共事务或者“提升自己”投入更多。最近我主持的一个家庭教育研讨班,十多个人中只有一个是父亲,每次活动,他的身影看上去都很孤单。

  像文章开头那个悲伤的场景,前去学校处理儿子问题的也是妈妈,她打孩子耳光的动作很像男人。“中国妈妈”正在引领大城市里的下一代,但愿阅读能够帮到她们。

  《中国新闻周刊》2020年第35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责任编辑 :叶玮)

分享到:
35.1K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