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61.3%受访者一周熬夜3次以上

2021年07月21日 10:06   来源:中国青年报   

  如今,在青年中熬夜晚睡的现象比较突出。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1536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1.3%的受访者通常一周熬夜3次以上。之所以难以改变熬夜习惯,58.6%的受访者表示是工作生活压力大、事情多,58.5%的受访者认为是睡前习惯刷手机上网,不知不觉就晚了。

  受访者中,00后占14.9%,90后占40.9%,80后占36.2%,70后占6.8%,60后占1.2%。

  46.4%受访者表示通常在24时以后睡觉

  大学生罗利健表示,自己平时睡眠不是很有规律,“没有早课的时候可能会睡得比较晚,假期在家就睡得早。但最近开始实习了,加班比较多,就很晚才睡”。

  00后诺珉平时基本要在24时以后才入睡,通常一周也会熬夜四五次。“有时候会觉得晚上更安静,有助于思考,但的确会影响第二天的学习效率”。

  调查中,46.4%的受访者表示自己通常在24时以后睡觉。61.3%的受访者通常一周熬夜3次以上。

  对于熬夜的原因,获选率排在第一位的是追剧、打游戏等娱乐(56.9%),然后是完成学业/工作任务(43.0%)以及失眠难入睡(34.8%)。其他还有:处理家务(29.6%)、辅导孩子(28.1%)、充电学习(21.1%)和单纯不想早睡(16.8%)等。

  00后刘颜源坦言平时熬夜比较多,凌晨3点睡觉都是常有的事,她觉得现在在年轻人中熬夜的现象比较普遍,“白天忙忙碌碌的,到了晚上不想就这样结束一天的生活”。

  罗利健觉得现在年轻人熬夜的现象很常见,“也有很养生的人,但不多。如果跟别人说九十点就睡觉,别人都会很惊讶”。

  对于年轻人熬夜的现象,调查中76.8%的受访者表示这种行为对身体健康不好,需要改变,57.5%的受访者坦言很多时候迫不得已,没办法。

  59.7%受访者建议睡前减少使用电子设备

  诺珉表示,虽然尝试改变熬夜的习惯,但没有坚持下来,“主要是电子产品诱惑太大,学习任务比较多。另外大家都住在宿舍,作息习惯也受其他人影响,要想一个人早睡也不太现实”。

  调查中,94.5%的受访者表示尝试过改变熬夜习惯,其中37.4%的受访者已经改变了。

  之所以难以改变熬夜习惯,58.6%的受访者表示是工作生活压力大、事情多,只能晚睡,58.5%的受访者认为是睡前习惯刷手机上网,不知不觉就晚了,52.8%的受访者表示是白天节奏快,晚上通过晚睡来放松。其他方面还有:缺乏健康生活的自律意识(35.6%)、对熬夜的影响认识不足(30.5%)和缺少科学睡眠的方法(19.0%)等。

  刘颜源表示虽然尝试改变作息,但没有成功,“可能还是缺乏改变的动力吧”。刘颜源觉得改变熬夜的习惯,需要有固定的睡眠时间,为第二天制订好时间表。

  经常熬夜让罗利健感受到了对身体的影响,“生活不规律,精神状态变差,内分泌也失调了。熬夜过后如果白天补觉,晚上就会失眠,这样就会导致恶性循环”。

  意识到熬夜的危害后,罗利健开始尝试改变自己的作息,“现在基本到了晚上11点,我就会觉得很晚了,没有工作就尽量10点半就睡,第二天早上8点就自然醒了”。

  如何改变熬夜习惯?59.7%的受访者建议睡前减少使用电子设备,58.6%的受访者表示要加强情绪纾解,放松身心,53.1%的受访者建议保持张弛有度的生活节奏。其他建议还有:合理运用时间,提高工作学习效率(50.5%),锻炼身体,保证一定运动量(43.4%),养成规律的生活作息(38.9%)等。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孙山 实习生 黄馨瑶

 


(责任编辑 :王璐瑶)

分享到:
35.1K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61.3%受访者一周熬夜3次以上

2021-07-21 10:06 来源:中国青年报

  如今,在青年中熬夜晚睡的现象比较突出。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1536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1.3%的受访者通常一周熬夜3次以上。之所以难以改变熬夜习惯,58.6%的受访者表示是工作生活压力大、事情多,58.5%的受访者认为是睡前习惯刷手机上网,不知不觉就晚了。

  受访者中,00后占14.9%,90后占40.9%,80后占36.2%,70后占6.8%,60后占1.2%。

  46.4%受访者表示通常在24时以后睡觉

  大学生罗利健表示,自己平时睡眠不是很有规律,“没有早课的时候可能会睡得比较晚,假期在家就睡得早。但最近开始实习了,加班比较多,就很晚才睡”。

  00后诺珉平时基本要在24时以后才入睡,通常一周也会熬夜四五次。“有时候会觉得晚上更安静,有助于思考,但的确会影响第二天的学习效率”。

  调查中,46.4%的受访者表示自己通常在24时以后睡觉。61.3%的受访者通常一周熬夜3次以上。

  对于熬夜的原因,获选率排在第一位的是追剧、打游戏等娱乐(56.9%),然后是完成学业/工作任务(43.0%)以及失眠难入睡(34.8%)。其他还有:处理家务(29.6%)、辅导孩子(28.1%)、充电学习(21.1%)和单纯不想早睡(16.8%)等。

  00后刘颜源坦言平时熬夜比较多,凌晨3点睡觉都是常有的事,她觉得现在在年轻人中熬夜的现象比较普遍,“白天忙忙碌碌的,到了晚上不想就这样结束一天的生活”。

  罗利健觉得现在年轻人熬夜的现象很常见,“也有很养生的人,但不多。如果跟别人说九十点就睡觉,别人都会很惊讶”。

  对于年轻人熬夜的现象,调查中76.8%的受访者表示这种行为对身体健康不好,需要改变,57.5%的受访者坦言很多时候迫不得已,没办法。

  59.7%受访者建议睡前减少使用电子设备

  诺珉表示,虽然尝试改变熬夜的习惯,但没有坚持下来,“主要是电子产品诱惑太大,学习任务比较多。另外大家都住在宿舍,作息习惯也受其他人影响,要想一个人早睡也不太现实”。

  调查中,94.5%的受访者表示尝试过改变熬夜习惯,其中37.4%的受访者已经改变了。

  之所以难以改变熬夜习惯,58.6%的受访者表示是工作生活压力大、事情多,只能晚睡,58.5%的受访者认为是睡前习惯刷手机上网,不知不觉就晚了,52.8%的受访者表示是白天节奏快,晚上通过晚睡来放松。其他方面还有:缺乏健康生活的自律意识(35.6%)、对熬夜的影响认识不足(30.5%)和缺少科学睡眠的方法(19.0%)等。

  刘颜源表示虽然尝试改变作息,但没有成功,“可能还是缺乏改变的动力吧”。刘颜源觉得改变熬夜的习惯,需要有固定的睡眠时间,为第二天制订好时间表。

  经常熬夜让罗利健感受到了对身体的影响,“生活不规律,精神状态变差,内分泌也失调了。熬夜过后如果白天补觉,晚上就会失眠,这样就会导致恶性循环”。

  意识到熬夜的危害后,罗利健开始尝试改变自己的作息,“现在基本到了晚上11点,我就会觉得很晚了,没有工作就尽量10点半就睡,第二天早上8点就自然醒了”。

  如何改变熬夜习惯?59.7%的受访者建议睡前减少使用电子设备,58.6%的受访者表示要加强情绪纾解,放松身心,53.1%的受访者建议保持张弛有度的生活节奏。其他建议还有:合理运用时间,提高工作学习效率(50.5%),锻炼身体,保证一定运动量(43.4%),养成规律的生活作息(38.9%)等。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孙山 实习生 黄馨瑶

 


(责任编辑 :王璐瑶)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