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给校外培训机构上了一道“紧箍”,但似乎并没有缓解家长们的焦虑。除了部分如释重负的家长和学生外,不少家长有了新的担忧:不培训,孩子成绩下滑怎么办?全部改到周内晚上课外培训,孩子日常学习负担是否过重?
“名校”学生家长
“不补课就觉得心慌”
市民余女士的女儿小崔,是我市一家“名校”的初二学生。在老师、同学们眼里,小崔品学兼优。“从小到大,一路名校;从小到大,课外班也从来没停过!”余女士告诉记者。
女儿一年级时母女二人从陕北来到西安。孩子上学,余女士陪读。“刚来时,觉得西安的教育比我们那边强很多,优秀的孩子太多了。我们就铆足了劲,开始各种‘查漏补缺’。”从一年级开始,母女二人就没了周末,语文、数学、英语、钢琴……周末安排得比周内还忙。直到现在,余女士的车上还放着一个“小马扎”,赶上夏天车里太热,她就把“小马扎”支在路边等孩子从培训班下课。
“‘双减’政策下,这个暑假轻松不少吧?”面对记者的询问,余女士摇摇头:“并没有啊!我娃和几个学习程度相当的孩子,找了老师还在补小课!费用比之前更高了!”一路上“名校”,教师资源都是最好的,为什么还要花时间在校外补课?余女士说:“大家都在补课,大家都很拼,我们不敢停啊,不补课总觉得心慌。”
当记者问到,如果把课外班停了,孩子的成绩就一定不如现在吗?余女士眼中难掩无奈:“我不敢尝试。”
市民王女士的孩子,在六年级暑假已经开始学习初中物理。初一暑假时,已经学完了初中物理课程。“初中物理不是初二才开始学吗?”面对询问,王女士称:“先把基础知识提前学了,就有更多的时间来攻坚克难了。”
“那以后周末课外培训机构不让补课了咋办?”记者问道。王女士拿出手机,给记者看了一条培训机构老师发来的消息:“家长,您好!咱们秋季班课程上课时间调整为周三晚上6:30-8:30,咱能上不?”王女士说:“娃5:50下课,一般出来大概6:10。我去学校接孩子的时候,就把饭做好带上,孩子在车上把饭吃了,刚好6:30赶到培训机构。下课回家的路上,还可以在车上听听英语、完成背诵作业。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会有的!”
怕孩子“掉队”的家长
寻找“一对一”“拼团”补课
“小心培训机构跑路了”, 尽管朋友提醒,家长李女士还是毫不犹豫地给孩子续报了某机构的秋季语文培训,她现在最担忧的是孩子的压力, “开学后,线下课程从周末全部改到周内,上课路上不堵车来回也要40多分钟。孩子周内校内作业就不少,如果再去上培训班,时间成本大不说,孩子的日常学习负担太重了。”
还有不少家长最近通过朋友圈、培训机构等渠道,给孩子寻找“一对一”补习班和家教。“没办法呀,不补课掉了队怕对不起孩子。周内晚上补习对我们来说不现实,‘一对一’我咨询过了,时间比上‘大课’方便调整,但价格也贵得多,一个月下来就要好几千,工薪家庭实在负担不起。”市民曹女士说,自己跟其他家长打算,问问培训班的老师能不能来家里做家教,费用由几个家长共同分担。
“我不是想让女儿‘抢跑’,而是怕女儿‘吃亏’。”校外培训班不能上了,市民王女士就联合小区内的几个家长,给女儿雯雯和几个学习程度相当的孩子,单独找了老师“组团拼班”补课。王女士告诉记者,对于“双减”政策,她非常想支持,但又认为很多家长不会“善罢甘休”。她说:“只有前面的人坐下,后面的人才敢坐下来。”
在市民高先生所居住的万科翡翠国际小区,也有部分家庭开始自行“组队”,为孩子从外面邀请老师来家中授课。“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我们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高先生无奈地说,“孩子马上要中考了,总得想法提高一下分数。”
从未补课的家长
“希望不上培训班能成为常态”
高女士是其他家长眼中的“另类”,从小到大,她的孩子就没有补过课。“双减”政策落地后,高女士感慨:“这不就是教育本来的样子吗?家长们都太焦虑了!”
她的孩子周末一般做什么呢?高女士说:“我们在手工作坊里,自己打磨木头做小板凳;穿梭在各地的博物馆,体验遥远的‘千年’近在咫尺;在山里一窝就是两天,学习野外生存知识,看各种虫子;画画一画也是好几个小时,记录下每个美好的瞬间……”
“也有人质疑我,他们甚至问我,你们没打算参加中考吗?我想说,不上补习班并不意味着没有努力学习。世界很大,带孩子一起去看看,在玩中学习,真的很好。”高女士说。
和高女士一样,王女士的女儿从小到大也从来没有上过校外补习班。“我女儿学习成绩比较好,有时同班家长会问我一些心得,经常问在哪补课。我说我们孩子从来不补课,他们不但不相信,还觉得我不愿意分享。”
王女士告诉记者,因为从小给孩子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小学后孩子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给孩子报补习班,在家长中似乎是常态、是主流,但这次‘双减’政策出台后,我希望不上学科补习班能成为常态和主流,那样才正常。”王女士说。
支持“双减”的家长
放弃报班 发展孩子兴趣特长
“早就该把这些补习机构整治整治了,制造教育焦虑,价格也高,我这个暑期给孩子报了3门课就收了近3万元。”杨女士说,她孩子的暑期班受到政策影响,课时被压缩,原来的小班也合并成了大班。她当即决定放弃给孩子报班,顺应国家教育方针,帮助孩子发展体育艺术特长。
小学生刘小健平时喜欢踢足球,暑期课外培训班停课后,他满心欢喜。刘小健告诉记者,学校平时作业不少,每晚只有写完作业才能下楼玩一会儿,一到周末妈妈就带他去上各种补习班,只有周日下午可以玩半天。现在好了,补习班不用去了,妈妈给他报了暑期足球营,“这是我最开心的一个暑假!”
“说实话,家长对自身教育角色认知的缺失,逐渐推动了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对孩子学业压力的不断加码。” 市民王女士非常支持“双减”政策的推行,她坦言,教育需要多方合力,不应该过分夸大学校教育的作用,也不能把孩子完全托管给培训机构。实际上,家庭在确保青少年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家长应该放弃应试的目的和攀比的心理,更多地帮助学校来发掘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的内驱力,帮助孩子全面健康成长。
孙瑛 程静 魏亚萍 王佳玥 记者 程慧 王燕 康乔娜 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