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立常志”比“早成才”更重要

2021年09月13日 06:51   来源:广州日报   黄蓉芳、龙锟、叶作林

  18岁,以全国高考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37岁,成为中国建筑界与声学界培养的第一位博士;44岁,首度阐明声学虚边界原理,解决了国际难题;57岁,成为中国建筑技术科学领域首位中科院院士……吴硕贤院士的人生轨迹是一部鲜活生动的“学霸养成记”,其学养才情贯通文理,不仅诗书写作皆有造诣,还善于从文学艺术中寻求科研灵感。在他身上,文理交叉编织、相互融会,成就了文理双美的意境。

  吴硕贤求学时是优秀的学生,作为全国师德标兵的他也是优秀的老师。近日,吴硕贤接受广州日报记者专访并分享了成长历程。他精彩的人生阅历恰好又回应了当前颇受关注的教育问题:过早让孩子背负学业重压是不是好事?父母在教育中起到何种作用?文科的价值到底在何处?

  在吴硕贤看来,让孩子超前学习很多内容并不可取,成长的关键在于树立远大志向,并常怀恒心、充满韧性。“ ‘君子立常志,小人常立志’,我觉得学生首先要有不懈追求的志向,才能造就大才。”吴硕贤说道。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蓉芳、龙锟、叶作林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邱伟荣

  从少年诗人到理科状元

  9月4日凌晨5时30分,吴硕贤一如往常在朋友圈更新自己的“每日一诗”,这个习惯他已坚持了5年。看完残奥会比赛的他感慨地写道:“身体虽残心未残,唯知努力不知难。多年苦练终无憾,赢得世人刮目看。”

  即便自身学习天赋极佳,吴硕贤也十分看重“努力”和“苦练”的价值。“天赋只是让付出努力后的报酬稍高一些。但没有努力肯定不能成功。”吴硕贤对记者说。

  吴硕贤的父亲吴秋山是知名作家、诗人和书法家,母亲是一名语文教师。耳濡目染下,吴硕贤从小展现出古诗词、书法等方面的天赋。他最初的志向便是成为诗人或作家。

  “长天如海云为浪,变幻升腾泡沫翻;霰玉纷飞三百丈,顿成大雨落人间”……这些气势豪放的诗词便出自13岁的吴硕贤之手。著名文学家叶圣陶曾写信评价其作品“诸作大体均佳,读之有馀味”。

  初三时,吴硕贤却立志成为一名科学家。他在《爱科学》一诗中阐明了原因: “停设备,撤专家,蜜月期终关系差。始立攀登科技志,徜徉数理咀英华。” 当时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撤走所有科技专家。吴硕贤从小阅读《说岳全传》等古典文学,深深被抗金英雄的气节所打动,内心也希望于国家危难时能挺身而出。

  立志攀登科学高峰的吴硕贤不仅看了诸多数理知识的课外书,也积极参与学校的学科竞赛。“中学时在数学、物理所下的苦功,至今令我印象深刻。”吴硕贤表示。

  1965年,吴硕贤以福建省理科状元、全国理工科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录取。他作为少数几位新生代表受到时任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的接见,并鼓起勇气说出“想成为科学家”的志向,校长的鼓励让他更加坚定了理想。

  矢志不渝追求梦想

  1970年,大学毕业的吴硕贤被分配到西安铁路局基建处工作,1974年又调到南昌铁路局第二工程段和福州设计所工作。

  铁道工程师的职业与建筑学专业有一定的距离,也让吴硕贤的梦想偏离了轨道。但他挤出时间,系统地自学了包括公共建筑设计、建筑史以及全部的结构课程。

  1978年,党中央作出“恢复研究生招考”的决策。吴硕贤选择报考研究生,继续圆“成为科学家”的梦。31岁的吴硕贤最终被录取为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技术科学专业的研究生。因为数理基础好,吴硕贤在导师的建议下,将研究方向由建筑历史转向建筑声学。之后他又成为建筑学院仅有的三位博士研究生之一。

  吴硕贤的博士论文题为《道路交通噪声的预报、计算机模拟及其在城市防噪规划中的应用》。这个课题当时国内无人涉及,但吴硕贤却开拓性地提出了城市交通噪声预报、仿真及防噪规划的理论与方法。

  1984年,吴硕贤成为中国建筑界与声学界自己培养的首位博士,前往浙江大学任教。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城市化加速,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相比于建筑设计,建筑声学确实略显“边缘”,但吴硕贤选择“甘磨板凳守清贫”,他所提出的“混响场车流噪声简洁公式”“厅堂响度评价新指标和计算公式”等学术成果为建筑与环境声学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我的研究领域就是建筑声学,自然要用自己所学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如此才不辜负导师的栽培。”吴硕贤对记者说。

  1998年,他调到华南理工大学。此时国内的剧院、音乐厅、会议厅迎来建设热潮,这些建筑对声音品质要求高,建筑声学等来了春天。

  吴硕贤团队陆续承担过包括人民大会堂、广州大剧院、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广东粤剧院等近百项工程的声学研究与设计任务,填补建筑声学领域的多个空白。广州大剧院被评为“世界十大歌剧院”之一,是亚洲国家剧院中唯一入选的剧院。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在首届世界建筑节上摘取公共建筑类的最高荣誉,成为我国参评建筑中唯一一个获奖项目。

  2005年,吴硕贤当选全国建筑技术科学领域首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心情平静地写下《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感怀》一诗:“半世追求谋致用,平生研究贵坚持”。

  文理兼修 融会贯通

  “理纬文经织锦成”是吴硕贤对自己治学理念的概括,即把治学当作编织锦缎,以理科知识为纬线,以文科修养为经线,理与文交叉编织,相互融汇。

  声景、香景和光景便是人居环境的三种重要景观,分别是诉诸听觉、嗅觉和视觉的风景。它们对于美丽中国建设、生态城乡建设及保留乡愁具有重要意义。

  吴硕贤曾发表《〈诗经〉中的声景观》一文,发现《诗经》中28%的内容均与声景有关,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习习谷风,维风及雨”等诗句,便反映了自然界中鸟唱虫鸣风声雨响等自然界的声景观。

  他还发现《诗经》中有大量篇幅描述先民对包括日、月、星三光以及对彩虹、庭燎等由光所造成的景象的观赏。受到启发的他首次提出光景的概念,并倡导建立光景学的新学科。“光景指的主要是由自然光源或人工光源、光影及其变化所形成的景观,如今国内外也相继引起后续的研究。”吴硕贤说。

  文理贯通让吴硕贤沉淀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科研轨迹。在他看来,科技工作者必须具有人文素养。因为科技能造福人类也能危害人类,科研工作者可以坚持实事求是、追求真理,也会陷入急功近利、弄虚造假的迷途。而人文素养能帮助科技工作者选择正确的道路。

  所以吴硕贤的科研事业与他的诗歌一样,充满对自然、生命和友情的热爱,以及对普罗大众的人文关怀。他不遗余力地呼吁社会对人居声环境的关注,推动中国建筑及建成环境的使用后评估。

  对话吴硕贤院士

  “我主张文理兼修,不能偏废”

  广州日报:您在诗中写道,自己的童年是与游戏相伴。这与当今孩子的童年完全不一样?

  吴硕贤:我非常反对现在孩子的学习负担那么重。我的童年在福建省平和县小溪镇度过,并住在名为“半野轩”的老屋里。我常和农村孩子玩耍,与自然界接触较多。“制弹弓”这些游戏不仅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也让我动脑筋思考自己在游戏中的角色。游戏对孩子非常重要。

  广州日报:您在《叨叨令·儿童的疑惑》一诗中写道:雏鸡鸡卵何能破?青蛙长尾如何没?蝉儿蝉蜕何时落?自然界的亲密接触,是不是您对科学产生兴趣的源泉?

  吴硕贤:对。我们如果有机会对动植物进行近距离的观察,便会产生一些疑问。

  广州日报:“双减”政策有望缓解不少家长的教育焦虑,您如何看待教育环境的变化?

  吴硕贤:我赞成“双减”政策,儿童学业负担太重,没有游戏的时间跟空间,对他们成长很不利。没有必要让孩子超前学习很多内容,因为人的智力发育到一定程度,很多知识就自然容易理解。如果太早让孩子学习精深的东西,不仅吃力不讨好,若是引起厌学那就更加糟糕。

  广州日报:您的父母在您求学时,有没有给您加码?

  吴硕贤:没有。我的父母亲工作繁忙,不大有空管我。家父常在家写毛笔字、作诗词,会给我指点一些基本知识。但家中有很多书,我自己会去看。父亲对书法、民乐、诗词的兴趣,无形中对我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我认为家庭的熏陶作用还是很大。

  广州日报:您诗中曾言“师父登堂宣教义,门生寻径自修持”。在您看来,师父该如何“宣教义”,学生又该如何“自修持”?

  吴硕贤:君子立常志,小人常立志。学生首先要有志向,否则便不能成大才。如果对自己的要求不高,肯定无法成为佼佼者。当学生有了志向后,师傅要给学生指明路径,为他打好基础,这是作为老师非常重要的职责。

  广州日报:央行今年发布的工作论文《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提到:“要重视理工科教育,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您如何看待文科的价值?

  吴硕贤:我历来主张文理兼修,不能偏废。文科生要学习一些科学知识,理工科学生要有人文素养。我们面对自然和社会问题时,都必须用综合的知识来寻求解决之道,这是我的一个基本观点。

  人文和科技虽分工不同,但它们所具有的思维、方法、技术可以彼此借鉴。我曾主持中国科学院一个咨询项目“继承弘扬传统文化,提升人居环境品质”,主张关注与拓展包括声景、香景及光景三景在内有关人居环境的研究与应用实践。这方面中华传统文化就提供了很多启示。如杭州西湖十景有“柳浪闻莺”“南屏晚钟”“曲院风荷”“三潭映月”等景点,就体现了将声景、香景及光景很好结合的案例。科学研究是能够从人文知识里获得灵感的,关键在于思维上能否做到由此及彼。

  他是谁?

  他是中国建筑界与声学界培养的第一位博士;

  44岁,他首度阐明声学虚边界原理,解决了国际难题;

  57岁,他成为中国建筑技术科学领域首位中科院院士。

  他的人生抱负

  “半世追求谋致用,平生研究贵坚持”。

  ——《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感怀》

  他的治学理念

  “理纬文经织锦成”。

  他参与的项目

  吴硕贤团队陆续承担过包括人民大会堂、广州大剧院、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广东粤剧院等近百项工程的声学研究与设计任务,填补建筑声学领域的多个空白。广州大剧院被评为“世界十大歌剧院”之一,是亚洲国家剧院中唯一入选的剧院。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在首届世界建筑节上摘取公共建筑类的最高荣誉,成为我国参评建筑中唯一一个获奖项目。


(责任编辑 :欧云海)

分享到:
35.1K

“立常志”比“早成才”更重要

2021-09-13 06:51 来源:广州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