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双11”狂欢过后畅谈消费体验

2021年11月15日 06:49   来源:长春日报   

  今年“双11”购物狂欢,许多80后、90后消费观念正在发生变化。一些消费者变得越发理性,另一些消费者在为冲动消费懊悔不已。长春晚报全媒体记者采访部分小店主、职业女性、大学生、理工男,了解他们今年的消费体验。

  小店主张女士:典型的“负二代”

  随着花呗、京东白条、360借条等互联网信用付款业务的兴起,“负二代”越来越多,张女士就是其中之一。

  四十岁的张女士是一家小店面老板,她向记者晒出了自己的网购商品页面,截至9日她已购买了10余件商品,然而这只是她网购的“冰山一角”。“这还不算在其他平台参加直播购物呢!”

  张女士告诉记者,她买贵点的东西就分期付款,透支消费额度,无形中加大了生活负担。

  白领刘女士:工资赶不上消费

  刘女士是名85后,典型的喜欢买买买的办公室职业女性。经济独立,收入稳定,她只要看到喜欢的东西,价格便宜的直接下单,价格贵的攒两个月钱也要买。去年“双11”她花了7000元,一双鞋子就2000多元。

  做功课,列清单……今年“双11”预售期,她和闺蜜做了充足的准备方案。白天打工人,晚上尾款人,凌晨负款人,这便是“双11”期间的状态。她时常感叹,每个月工资到手还没焐热,便被匆匆划走上交给了花呗。

  “我太不理性了。现在各种各样的购物节、满减活动太多,总是禁不住诱惑,控制不住自己。”她有些懊悔地说。

  在读研究生:不愿凑热闹

  宗同学是一名在读研究生。“我‘双11’大概消费3000元左右,相比去年少了些。”她说,自己之所以没在“双11”跟风,还有一个原因是有些东西已经在线下购买了。

  在某代购平台,每晚20点都会预告哪些商品会打折,她便会提前收藏好商品蹲点守候活动开始。宗同学坦言在代购平台购买的产品并不是迫切需要的,但跟网上店铺折扣相比,还是很划算,不愿凑“双11”的热闹。

  理科男:重质不重量

  90后黄先生是一名数学老师,他的“双11”购物清单里只有一副耳机,售价2000多元。他称他看中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更看重品质。

  理科男林同学也有同样的想法,他在整个“双11”预售贡献了3000元左右,购买的东西除了考试的书籍就是健身食品。林同学表示,不仅自己如此,身边的其他男性朋友也没有因为“双11”而拼命购物、凑单,主要是在线上买一些宠物食品、护肤品和日用品,“毕竟在超市买搬来搬去也麻烦。”

  专家建议:商家增加品牌粘性

  如今电商的发展为市民消费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性,一年一度的“双11”购物节更是网购爱好者的盛宴。但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今年47.1%的受访网民不打算参加本年度“双11”购物节,其中有29.4%的网民觉得商家套路太多,23.5%的网民认为优惠力度不足,还有17.6%的网民厌倦了精打细算的购物过程。

  面对今年“双11”消费特点,商务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宏观消费首席专家李政波认为,改善消费者体验,提升消费者满意度和幸福感,才能真正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品牌商家应该从集中爆发冲击销量,转向如何持续平稳地以内容营销、优质服务来增加消费者的关注度和品牌粘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大学教授李勇坚也表示,从电商企业和品牌商企业而言,因为电商的普及化(超过8亿网购用户)与生活化(网络零售占比接近四分之一),必须照顾到大多数网购用户的需求,而非只照顾少数网购先锋或者狂热者的需求。

  长春晚报全媒体记者 郭明彤


(责任编辑 :欧云海)

分享到:
35.1K

“双11”狂欢过后畅谈消费体验

2021-11-15 06:49 来源:长春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