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渗入“减碳”日常
穿衣化妆吃饭都可以“顺便”减碳,每个人的点滴努力都有意义
本版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谭伟婷、曾繁莹、罗磊 通讯员:井馨锋、陶元元
“我”的独白:一天可以很“轻”的
“是否仰望城市天空时,会发现未必时时如此湛蓝?”
“是否环视路旁花草时,会发现青绿未必时时如此艳丽?”
随着环境的变化,“我”逐渐在生活中感受到一种无形的“重”——碳排放。它作为人们生活中不该承受之“重”,正在无孔不入。假设以一个人作为单位来换算,能想象“我”的一天碳排放量是多少吗?
据相关科普数据显示,一个人平均一天可产生1.2-1.5公斤垃圾,而当前垃圾处理仍以焚烧为主,燃烧1.2公斤垃圾约产生1公斤碳排放。嗯,1公斤,听上去似乎不多?但实际上在自然光合作用下,想要中和1公斤碳排放,大约需要2-3棵树才能完成。粗略估算,若是将一个人一生的碳排放量相加,包括呼吸、生活用电、生活消费、开车出行等,平均每天约产生7.4公斤碳排放,碳中和需要每天种下15棵树的量。
以上的“我”可能是任何一名居住在现代城市的普通人的平常日记,可能是任何一个“我”可能发出的疑惑,也是广州日报“双碳改变生活”系列稿件的最后一期努力希望尝试作出解答的问题。
尝试以一个普通人日常生活的诸多场景切入,挖出隐藏在生活轨迹中的“减碳”新材料,选择这些低碳排放的材料,也许只是举手之劳,但却是一个普通人能够在点滴日常生活中做出的努力。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是碳排放源,但“我”也可以成为“减碳”达人,以今天的滴水之力,凝出明日一片可持续的未来。
时尚、美味、健康且低碳的一天 可以有这样“九个一”
一罐由功能微生物改造的面霜
用一瓶环保面霜,相对于传统面霜能减掉多少碳排放量?Elaine是护肤博主,她日常的工作除了精选出各种护肤成分进行梳理外,现在更重要的工作是筛选环保类产品,“我们不能因自己美的需求,破坏了地球原生态的‘美’”,Elaine说,如今许多美妆品牌都参与到“零废新主张”的环保公益中,“如果我每‘空瓶’一罐产品,地球就能减碳一分,何乐而不为?”
生物工艺研发与应用的发展,其实可分为4个发展阶段,从食物、非食物、藻类,发展到今天以含碳气体为原料的生物制造。专注生物科技研发的广州花安堂集团透露,一瓶护肤品的诞生,与碳排放息息相关,例如采用更优质的新乳化材料、更具抗菌性的生物合成新材料,就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
据了解,花安堂集团正在研发“以含碳气体为原料”的低碳循环项目,它是对碳资源进行有机多样的转换与探研的新的生物技术手段。不仅能在生物科研的研发突破,还能解决降低环境污染和碳资源浪费的问题。
一件可以被降解的衣服
醋酸面料,实际上是醋酸纤维运用于纺织领域所得的织物。醋酸纤维素是一种易得的人造再生纤维,成本低且有很好的编织性能。醋酸纤维织物色彩鲜艳,外观明亮,性质柔滑舒适,特别适合应用在衣服当中,包括里料、T恤、衫裙、运动衣服甚至礼服上。
广州本土女装品牌EN FORME是这款面料的应用者之一,设计主创团队告诉记者,这是与广州扬纤纺织企业合作的可降解的环保面料,“它不是真丝却胜似真丝,其可持续生产闭环也是我们选择的原因之一”。据了解,此面料能在淡水和土壤环境中被生物降解,还能在工业环境中堆肥,对环境影响非常低。
一袭近乎零碳排放的“彩棉”
邵诗茹是一名时装设计师,同时也是纯棉衣服的爱好者。“一直以来我们只知道棉花是白色的,实际上自然界中早就存在有色棉花”,她最近愉快地跟友人分享着彩棉这种新型纺织原料,“尽管彩棉的价格稍贵,但美观度与环保价值双双在线”。无独有偶,“95后”服装搭配师小谭也是纯棉衣物的粉丝,多年来一直苦于仅有的白色、米色而无法做出穿衣突破,直到遇上彩色棉花,她说,“我五颜六色的快乐,终于又回来了”!
这种神奇的“彩棉”到底是什么?原来,天然彩色棉,是应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培育出来的,一种在棉花吐絮时纤维就具有天然色彩的新型纺织原料。由这种面料做成的棉制品不仅色彩丰富,还有利于人体健康、亲肤,还能减少在纺织过程中的人工印染工序,从而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是妥妥的纺织行业的“绿色武器”。
环保新材料的运用,有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它潜伏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让我们能在穿衣的瞬间,便“顺便”完成了一次“减碳”。
一次不伤手也不伤环境的染色
植物染色,是指从自然生长的各种含有色素的植物中提取色素,再对被染物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
这种环保印染工艺,实际上在广州服装品牌中也已有多次尝试,如“例外”和广州汇美时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服装品牌“生活在左”。其中,后者大胆将此项工艺运用到整个品牌细节中,并成为持续的核心。“生活在左”植物染系列,染材是来自花卉、草木、药材,比如苏木、石榴皮、茶果壳等,染液提取自根、茎、叶、果皮等,当中不经过矿石等化学工业加工,染法以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染色法为基础,且被染物只能是天然纤维或棉、毛、丝、麻等成分,通过发酵还原的冷染或是通过高温萃取热染的染法,将大自然的天然馈赠和现代科技相融合,减少化学原料对水资源和环境的影响。有趣的是,染色的时候,虽然双手只参与了前半部分过程,但温度、水、天气还有时间,会让每一个染出来的颜色变得独一无二。
一顿毫无压力的“植物肉”
资深时装编辑SA,同时也是美食爱好者,她表示,广州有水准的素食菜品已有不少了,“有部分素食菜品是无国界料理的创新,不少‘食肉人士’都被种草了。”
还有更潮的人,比“素食”更前进一步——开始尝试“植物肉”。近年,植物肉迅速进入中国,在餐饮和食品市场上撕开一片天地。星巴克、雀巢、联合利华、汉堡王、喜茶等都上线了一系列植物肉产品。据Euromonitor预测,到2023年中国植物肉市场将达到130亿美元的规模。
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分析,植物肉跟天然肉区别很大,天然肉的蛋白质可能只占30%~40%,但植物肉可达70%~80%。“相比之下,在完善产业链和严格质量要求下生产的植物肉,安全性也比较高。”他认为,从长远来看,植物肉有助于推动环境可持续发展。
一块经过“高速软膜”的饼干
除了主食领域,零食领域也拥有了“减碳”足迹。日前,亿滋中国与行业合作实现了饼干高速软膜,不仅推出行业领先的环保塑料薄膜解决方案,还能无缝衔接生产流程并提供同样卓越的产品质量与体验,加速亿滋中国到2025年实现塑料包装100%可循环的进程。亿滋大中华区总裁范睿思告诉记者,他们通过“替代、减少和改进”三大理念全方位实施节能减排,比如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碳足迹和传统化石能源使用占比、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运输车辆和降低物流仓储环节碳排放量等。范睿思表示,今年以来,亿滋中国产量较2018年同期增长19%左右,但二氧化碳排放量却同比减少了约13%。
一条用旧塑料瓶制造的裤子
回收一个塑料瓶,或回收一件旧衣裳,竟然可以重新制作成衣面料?
广州轻工集团纺织公司表示,设计团队根据市场和产品特性,选用循环回收面料,原材料选用循环再造的环保纱线,推出的设计均是利用再生棉、回收涤(利用塑料瓶回收,生成纺织纤维,制作成衣面料)及无臭硫化染料等原料制作而成。“在今年广东时装周上,我们还利用‘过时废弃’的样衣及面料,重新裁剪组合缝制,洗水采用‘冲烂’做旧工艺,既环保节水,又保留了原有审美视觉效果”。根据该面料与工艺设计而成的牛仔产品,获得了130届广交会CF奖纺织品服装类银奖。
中国棉麻生活品牌茵曼的总部在广州,其发起的“衣起重生”旧衣回收环保行动自2016年至今已五个年头。记者从品牌处获悉,“衣起重生”现已成为一个具备旧衣回收、改造设计、助力环保的可持续环保设计平台,并获得来自全国179个城市的环保力量参与。截至2019年,旧衣回收达到30096.9公斤,相当于为大气减少108.35吨二氧化碳排放,节约18.06万吨工业用水,减少了近15吨的化肥农药使用量。
一个具有无限可能性的空瓶
提升玻璃空瓶回收利用率对于推动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尤其重要,其中在美妆行业中获得了良好的实践。比如英国美妆品牌LUSH,官方透露,其在英国范围内,使用的可再生能源在20/21财年减少了1365吨的运营排放。
在中国,截至2021年3月31日,兰蔻已累计回收了73,195.1KG空瓶,约等于3,324,312个空瓶,占品牌线下售出产品总数的17%。截至2021年10月31日,科颜氏空瓶回收项目共收到4,781.5斤空瓶,约计220,082件。碧欧泉也在国内门店中普及设立了空瓶回收箱。据悉,当碧欧泉门店收集的产品空瓶达到一定重量时,其泰瑞环保仓库将根据材质对包装进行分拣,分拣好的材料则会被送往相应的处理中心,经过清洗、烘干、粉碎、造粒、测试等步骤,以先进的处理手段制成可供再次使用的原材料。据了解,这些再生原材料经过重新配方,又可以用于制造多种多样的新产品,如玻璃砖、塑料课桌椅、金属板材等。
一趟零排放的“海陆空”旅程
尽管旅游以往被认为是无烟产业,但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旅游者需求的不断高端化,旅游业其实也会产生不少碳排放,碳减排大有可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根据产品是否绿色、节能来决定选择哪款旅游产品。
一江碧水向东游,越来越多“零排放、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动力船正成为旅途中的网红打卡点:船舱内外没有柴油废气产生的异味,噪声大幅降低,游客的体验更平稳、安静,还减少对两岸居民的影响。记者获悉,在建设“绿色珠江”过程中,广州珠江游船不断探索新能源发展之路,推动珠江游船电动化。今年11月,160客位珠江公主号及最大的486客位珠江王子号纯电动游船相继投入试运营。“与传统游船相比,电动游船‘王子’号每年可节省能耗成本93万元,即便考虑电池周期性更换带来的费用,电动游船的总体运营成本仍比柴油机游船略低。”广州城港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剑全说,电动游船的污染也比传统游船大为降低。他以“珠江王子”号游船为例,该游船每年废气减排二氧化碳530吨、一氧化碳30吨、氮氧化物180吨。
长空一片为蓝天。在旅游交通的碳排放中,航空占比可观。多年来,全球各大航空公司纷纷推动可持续航空燃料(生物燃料以及合成煤油)的应用。今年11月,兴业银行联合厦门航空推出的全国首批“碳中和机票”上线。旅客购买具有“碳中和”标识的机票乘机,在空中旅途就能践行碳减排。“碳中和机票”本着使用者付费的理念,即旅客作为飞行的参与者,可自愿选择购买“碳中和机票”(在航程最低价的基础上加收10元),抵消飞行产生的碳排放。为鼓励旅客践行碳减排,购买碳中和机票的旅客还将获得比普通机票多10%的白鹭积分。而“碳中和机票”中用于抵消碳排放的款项最终将用于红树林生态修复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