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周,为了自杀,你的准备行动完成得怎么样?”——据澎湃新闻网等媒体报道,上海某区部分学校近日给学生做的一份有关心理健康的调查问卷中,包含多项自杀准备等相关问题,有家长因此质疑问卷的诱导性强。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面对汹汹舆情,当地教育局已要求停止调查问卷工作并致歉。另据知情人士透露,此次调查问卷可能是基于落实青少年抑郁症的防治工作。
今年3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检出率为7.4%。
为了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日前,教育部已经明确表示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积极贯彻相关要求,通过下发问卷的方式搜集相关信息,初衷值得肯定,但问卷的质量和内容更应该有保证。
据查证,上述调查问卷中的不少题目,都来源于国外一份用于评估精神病人相关情况的自杀意念量表,其适用范围是13岁以上的人群。
同时,这份调查问卷对于自杀意向的询问,过于直白和具体。尤其是涉及是否有自杀倾向部分的问题,将可能的自杀步骤和方式一一列出——这对于辨别能力和自我认知尚且比较模糊的未成年学生来说,会产生何种暗示、诱导和影响,很不好说。比如,有些孩子本身对于自杀并不了解,也没有类似倾向,是否可能在接触这一问卷之后产生好奇,“对自杀兴趣不减反增”?
须知,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一旦处理不当极有可能适得其反。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教育部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时,明确要与医疗卫生机构合作,规范、持续地开展抑郁症防治等相关知识的科普和培训等。
有专业人士表示,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其实是比较容易被发现的,调查问卷完全可以通过一些反映生活状态的问题查看孩子们的情况,比如,最近是否睡不着觉?是否不爱学习、不爱吃饭?感觉社会有没有温暖?朋友爱不爱我?等等。
此番事件对诸多学校来说,都是一次提醒。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摸底,是好事,也是该做的事,但一个重要前提是方式方法要恰当,不能随随便便复制粘贴一份调查问卷,不考虑后果和影响。关爱学生心理健康,更不能只当成一项任务来完成,走个形式了事,而要用心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