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空巢老人在居家养老中面临着诸多不便、困难乃至安全风险
如何让房子装下“衰老”
2022年10月,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中空巢老人占比已超过一半,部分大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空巢老年人比例甚至超过70%。大量空巢老人在居家养老中面临着诸多不便、困难乃至安全风险。如何让房子装下“衰老”成为社会新课题。
对话嘉宾
张劲松(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副秘书长)
陈建义(浙江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处长)
胡晓冬(杭州市西湖区北山街道公共服务办主任)
老年宜居环境改造正处于窗口期
张劲松:曾经一段时期,各地城乡社会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大多没有考虑到老龄社会的特点和要求。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不断提高,老年人居住条件、公共服务、社区环境等方面暴露出的适老化问题越来越突出。
城市老旧小区正在经历住房和居民的双重老化过程。老旧小区的人口老龄化水平较高,且普遍存在居室空间适老性差,电梯、公共空间缺乏照明设施,楼栋出入口无障碍设计不足等问题,造成老年人日常出门不便,生活安全风险大。
这些隐患导致老年人摔倒失能的情况时有发生。我们学会多篇研究报告显示,跌倒是65岁以上老人因伤致死的首位原因,也是创伤性骨折的主要原因,年龄越大跌倒风险越大。老年宜居环境建设、适老化改造工作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是提升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抓住当前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限窗口期,加快建设老年宜居环境。
陈建义:促成公众对家庭适老化改造的关注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是人民生活水平在提高,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愈发强烈,各方面都以舒适、安全为主;二是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数量越来越多,一个家庭里一对年轻夫妇可能需要管4个甚至更多老人;三是无论国内外,大部分老人会选择居家养老,不希望离开自己熟悉的居住环境。
2020年,家庭适老化改造被列为浙江省民生实事之一,并出台了相关改造方案。目前,全省已对4万多户居民进行了适老化改造,省里给每户补贴资金6000元,主要受益群体是生活困难、低保和边缘户等老年群体,以及对国家有贡献的老党员、老交通员、老游击队员“三老人员”。
需求端与供给端均需培育
胡晓冬:我们街道是典型的老旧小区聚集区,60周岁以上人口占到常住人口的28%,社区内基本上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的老房子,距离城市二次更新很远。在这个周期内,适老化改造需求非常迫切。
2019年我们就尝试通过公益性和市场化相融合的适老化改造,在社区里打造沉浸式的适老化改造样板间,以普及适老化改造的理念。在这几年推进过程中,我们发现,适老化改造中政策目标人群其家庭改造意愿度低,而政策未覆盖的老年人反而改造意愿强,这就导致政策目标与落实之间出现了一定偏差。此外,不少居民简单地认为适老化改造等同于装修,对适老化改造的积极性不高。
陈建义:部分老年人及家庭没有理解家庭适老化改造的重要性。在城市老旧小区、历史文化小区,家庭适老化改造难;在农村地区,由于农村老人购买力低、居住分散等,企业对农村居民的适老化改造积极性不够。与此同时,市场化程度不高。目前从事家庭适老化改造的企业,大多以承接政府的项目为主,居民自发的改造较少,市场培育不足造成企业生存较难。
张劲松:我国适老化改造还处于起步阶段,适老化改造的服务能力尚无法与新时期群众的需求相契合。服务团队专业能力不高、家庭装辅具设备可选择性少、标准规范欠缺等,都制约着适老化改造市场的发展。
疏通适老化改造堵点
张劲松:适老化改造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标准配置,不是高配置,不是对老年人的特殊照顾,而是老年人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对此,社会上需要形成更多共识。在适老化改造中,从规划设计开始,就要请老年人参与,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从解决老年人最不宜居的问题出发,不必刻意求大求全。
适老化改造是一件专业的工作,专业团队和行业标准不可或缺,需要健全咨询与评估、安装与工程验收等规范。激活适老化改造的市场活力,需要激发建筑设计、装修装饰、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物业、家电等相关领域企业主体的积极性,推动适老设备、适老用品的设计研发与集成服务的市场主体快速成长。
陈建义:针对部分老人面临“下不了楼、出不了小区、进不了城”等问题,应当提前把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纳入城市建设和规划。比如,马路是不是越修越宽?马路上的休息凳椅是不是应该多配备一些?未来,应该多从老年人的视角一揽子设计建设城市,让老人“在家里生活舒适,在小区、市区转转也舒适”。在促进适老化产业发展方面,可以探索对从事适老化改造的企业减免税收等,鼓励它们先发展起来,增加市场的有效供给。
半月谈记者 张璇 李平
(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