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培训逆袭“神器”还是“割韭菜”陷阱?
“十天轻松变现、三个月收入翻倍……”
AI培训逆袭“神器”还是“割韭菜”陷阱?
专家建议,消费者应谨慎选择课程,报名前注意检索培训机构背景等信息;在交易过程中注意保存与课程报名相关的宣传资料、聊天记录、付款记录等凭证,可以主动要求对方开具合同、发票等,要有证据留存的意识。如果确实出现权益受到损害的情况,消费者要主动维权,如诉求合理,根据法律规定,可能获得价款三倍或更高倍数的赔偿
“下班后做这些AI小项目,十天逆袭,改变命运。”
“已经有超1万人开始学习AI了,三个月转行AI,收入翻倍。”
“用AI做自媒体,每天轻松更新100个账号。”
AI培训,顾名思义,是指针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培训课程。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各种智能化AI工具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它们用“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在这股AI热潮的推动下,AI培训市场也迅速被点燃,各种相关课程不断涌现,培训费用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
AI培训究竟是真有用还是“割韭菜”的陷阱?近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看似免费 实则暗藏套路
AI文案写作、AI数据分析、AI合成视频……记者随机打开一则AI培训课程的课表,课程内容十分丰富,几乎覆盖了大部分职场需求。这些课程主要分为工具类AI课程、AI大模型课程,以及针对自媒体从业者、商业管理者等特定职业群体的课程。
据了解,大多数学习者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掌握AI技术提升工作效率,实现“一个人就是一个团队”的梦想,而小部分人则希望通过AI更换职业赛道。因此,课程宣传海报上往往标有“获得副业”“升职加薪”等卖点,以此吸引大量网友的咨询。
然而,真实现状并非如广告所描绘的那般美好。不少学员在报名后发现,课程质量与广告承诺内容大相径庭,甚至存在虚假宣传、误导消费的情况。
记者以学员身份点进某个AI培训课程页面,便看到醒目的广告文案:“私信添加课程小助手,即可免费领取AI应用体验课及20款AI工具,活动即将截止,先到先得”。
记者添加课程助手后,对方随即发来体验课链接。在将近三个小时的体验课中,讲师并没有任何实操层面的演示教学,而是详细介绍了自己公司开发的AI软件及其应用效果,展示了以往优秀学员案例,即学员如何通过AI软件在各个平台中获得副业收入,实现人生低谷的逆袭。此外,机构承诺会在完成全部课程后提供各种副业资源,帮助学员获得收益,如没有收益,学员一个月内可以申请退款。体验课结束后,小助手便不断催促记者完成费用近4000元的课程报名。
记者调查发现,这是市面上较为常见的AI培训课程销售模式,更有甚者打着“免费课程”的幌子吸引受众,待粉丝听完全部课程后,机构再向其售卖AI工具,价格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
记者观察到,为迎合女性寻求副业、获得职业发展的需要,不少课程还在宣传语中打出性别标签,并推出针对女性的课程。比如不少广告写到“女性一定要狠狠搞钱,才会给自己想要的安全感”“强烈建议35岁+女性要把AI用起来,否则你就掉队了”等鸡汤文,戳中女性关于年龄压力、职场瓶颈的痛点。也有针对全职宝妈推出AI绘本课程,“姐妹们,用AI做儿童绘本真的香到飞起,时间灵活,不仅账号流量噌噌涨,还可以接商单,获得额外收入。”“低投入、高回报”的广告语往往吸引了不少女性,切中她们在家带娃没有足够时间工作但又想获得一定经济收入的心理需求。
是“智商税”还是真有价值?
“AI没学明白,先学会知识付费了。”网友可儿跟记者吐槽道。
可儿就职于一家公关公司,为客户写方案、作图是她的工作日常。今年年初,她花费999元报名了AI培训课程,希望以此提升工作效率,获得更多副业机会,提高收入。但课程结束后的可儿直呼自己被骗了。“学完后我发现,其实大部分AI应用操作没有想象中复杂。而且讲师并没有足够的精力去解答我的疑惑,我只能去视频网站搜索免费教程,自己研究一会儿也能学会了。”
更令可儿不满的是,此前机构宣传待全部课程结束后会提供副业订单渠道,这一承诺成为推动可儿报名缴费的重要因素。然而,当可儿完成全部课程后,机构却并未履行承诺。在可儿的强烈要求下,机构仅提供一两单订单,后续仍以“目前市场环境不好,暂时没有需求,待有订单会第一时间安排”为由不断搪塞。
面对这样的状况,可儿感到十分无助,不知道该如何有效维权并申请退款,“我感觉自己就像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我认为它的标价与其提供的服务质量是不相配的,如果让我重来一次,我绝对不会选择花费近一千块钱报名课程,因为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可儿无奈地说。
“如今,市场整体环境更为严峻,不少公司员工面临失业困境,加之网红经济、流量经济火热,给了不法AI培训机构可乘之机。”北京市炜衡(深圳)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广东省律师协会消费者权益法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余文景谈道,“机构提供培训,这无可厚非,但有些机构提供非正规的课程,甚至通过虚假宣传等方式诱导消费者消费。从法律角度来看,此类行为涉及多个法律法规的适用,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等。”
AI培训真有用还是“智商税”?记者了解到,也有部分学习者认为AI课程确有必要,认为AI课程的价值并不完全在于教授具体的操作技巧,更在于提供信息差和减少时间成本的优势。
星星是一名金融行业从业者,正在学习AI软件。由于网络上的信息庞杂且质量参差不齐,她在海量内容中反复筛选与辨别的过程中耗费了大量时间。加之,星星的电脑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单向输出内容的免费课程无法满足学习需求,这导致她在长时间的自学之后仍对AI软件的操作一知半解。因此,经过一定的考量和机构筛选后,星星果断报名一个AI培训课程,费用499元。
“如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租房,虽然你可以选择自己花费大量时间寻找房东、实地考察房源,但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遇到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而中介能根据你的具体需求和预算,有针对性地提供合适的房源。从本质上看,我们都在购买一种专业服务。”星星说。
面对AI 回归理性
“AI说到底就是个工具,天上不会掉馅饼,别人也不会无缘无故教你赚钱。想要增加收入,需要自己发现新商机、新赛道。”可乐说。
可乐是一名品牌宣传者,主要承担媒体投放的工作。在工作中,她会使用文心一言、kimi智能助手等AI软件。“我使用这些软件做基础文案、3D绘图等工作。因为国内AI应用程序推广还处于引流阶段,会免费开放给使用者,因此到目前为止,我并没有为软件付过费,也没有想过报名AI培训课程,现有的免费软件已经满足了我的工作需求。”
在可乐眼中,AI就是一个工具,输出的内容虽然完美到无可挑剔,却有种“工业流水”的冰冷感。“AI在创意层面是永远无法超越人类的。如果你想要它输出合意的内容,就要不断输入指令来调整结果。”
如何避免误入“AI培训骗局”?余文景从专业角度建议,消费者在选择课程时应更为谨慎,报名前注意检索培训机构背景、是否曾有负面新闻等信息;在交易过程中,注意保存与课程报名相关的宣传资料、聊天记录、付款记录等凭证,可以主动要求对方开具合同、发票等,要有证据留存的意识。
余文景表示,如果确实出现权益受到损害的情况,消费者要主动进行维权,比如,拨打12315电话投诉,或在网上12315平台进行投诉,可以向消费者协会申请调解,甚至可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向法院提起诉讼,以维护其合法权益。如消费者诉求合理,根据法律规定,可能获得价款三倍或更高倍数的赔偿。如培训机构存在虚假宣传的情况,消费者也应提高警惕,仔细鉴别商家的宣传内容,避免被商家的虚假宣传所误导,亦可向工商部门或其他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投诉,通过上述途径,有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韩嫣然)
(审核:欧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