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春节冷知识

2024-12-23 06:35 来源:解放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审核:欧云海)
光影之间
光影之间
记者专栏

首页 > 推荐阅读 > 正文

你所不知道的春节冷知识

2024年12月23日 06:35   来源:解放日报   

  再过一个多月,中国将迎来第一个“世界非遗”版春节。近日,随着春节申遗成功,人类非遗再添中国文化瑰宝。春节是最隆重且热闹的团圆节日,在国人心中有无可比拟的地位。然而,春节以前不叫春节,甚至差点被废除……这些关于春节的冷知识,你知道吗? 

  百节年为首 

  甲骨文中的“年”字,是人背禾的象形字,通常用来指收成。《说文解字》中也称:“年,谷熟也。”禾谷一年一熟的生长周期,让人们深切认识到“年”的节律和周期。 

  过年最早的起源是原始的丰收祭祀。每当农作物丰收,人们便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敬神灵以表达敬意与感激,祈求来年的再次丰收。在那时,“年”成为人们最向往的日子。《诗经》就描述了先秦时期周人已有岁时的雏形:“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人们会在丰收后酿酒宰羊,欢聚一堂。 

  俗话说,“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春节最初来自岁首的概念,反映了自然时空的新旧交换。 

  自汉武帝颁布太初历之后,以建寅月为岁首,而岁首之月为历法的基准点,被称为“正”,所以夏历中的建寅月,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正月。无论此后历代历法怎样修正,正月初一为岁首的传统始终不变,延续至今。 

  春节以前叫“元旦” 

  其实,正月初一在古代并不叫春节,而叫元旦。直至民国,正月初一被定名为“春节”,并沿用至今。 

  在古代,并无“春节”一词,而“正月初一”常用元旦、元朔、元日、新元、新正等词代指,体现了万象更新。 

  四大名著里的春节叫法各不同。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里的春节都叫元旦,《红楼梦》里称春节为年,而《西游记》中则称春节为元日。 

  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夏历(农历)正月第一天被定为岁首。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可见,中国农历将朔日定为每月的第一天。也就是说,早在宋代,中国古人就将正月初一称为“元旦”,视为新年第一天。“元”是开始的意思,“旦”的意思为早晨。 

  王安石写宋代过年的一首诗就叫《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也就是描述新年第一天的景象。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各省代表会聚南京开会,决定正式采用公历,将公历每年的1月1日称为“元旦”。1914年,民国政府又正式规定将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从此沿用至今。 

  春节差点被废除 

  在历史上,春节差一点被废除。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大力推广公历新年,倡议把公历的1月1日定为民国新年。当时社会剧变,破旧立新等思潮涌动,一些知识分子认为春节里一些如祭神、燃放革命、送年礼等特有活动是糟粕,应该禁止。 

  当时的政府和知识精英一心追求以西方文明为标准的现代性,在他们眼中,本土传统文化从根本上阻碍着社会进步和民智开启,是需要被批判和清除的对象。1928年,激进的民国政府决心“废除旧历,普用国历”,推进破旧立新的社会再造。 

  然而,传统的力量根深蒂固,尤其是春节这样的民俗,事关中国人根本的精神认同,是不可能被完全废止的。于是,老百姓的春节照过不误,查禁一两年后,当局也只好睁只眼闭只眼。 

  直到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停止强制废除阴历,并且宣布:对于旧历年关和民间习俗,不宜过于干涉。于是,民众又可以名正言顺地过年了。 

  到今天,农历春节和公历元旦都被正式纳入国家公共节假日体系。2025年开始,春节假期在原来的基础上再增加1天。 

  同一年过两次年 

  一年如果出现两次春节,会是怎样的景象? 

  历史上还真有过。上一次一年当中出现两次春节的年份是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至今384年。 

  出现两次春节的原因,其实与农历闰月有关。按照公历计算,大月31天,小月30天,而农历大月是30天,小月只有29天。所以农历一年会比公历一年要短10天左右,有时就会出现闰月。农历闰月多出现在三、四、五、六这几个月份,而出现在一月,就会出现两次春节。 

  历法学家推断,从现在至8000年只会出现6次闰正月。下一个“闰正月”将出现在238年后的2262年。 

  世界上除了中国之外,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都过春节,并将春节定为法定节假日。比如,韩国、朝鲜、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毛里求斯、缅甸、文莱等。随着海外华人的增多,以及海外传播范围的日趋扩大,春节已成为世界普遍接受、认同和欣赏的中华文化符号。 

  马来西亚当地华人深受闽南文化影响,过春节会买凤梨。在闽南语中,凤梨发音与“旺来”同音。人们拜年时也会捎上橘子作为礼物,“橘”与“吉”谐音,象征大吉大利。 

  新加坡华人家家户户在春节期间都会写春联、贴福字、买年货。越南华人过春节,都会挂上红灯笼和彩旗,贴上寓意吉祥的对联和年画,当地春节最具特色的民俗是吃年粽、糯米饼和年夜饭。 

  【相关链接】 

  羌年是民间古老瑰宝 

  12月5日,就在春节申遗成功的第二天,我国还有三个非遗项目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一个是羌年。羌年有何魅力? 

  羌族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民族之一,拥有三千年历史,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上,就能寻到羌人的身影。羌族人民聚族而居,世居高山沟谷,相对独立封闭的生活环境使其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文化,而羌年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羌年在羌语中称日麦节、日美吉,意为羌历新年、过小年、丰收节等,是羌族一年中庆丰收、送祝福、祈平安的节日,流行于四川省理县、茂县、汶川县、北川羌族自治县20多个乡镇的羌族聚居地。 

  羌年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相关活动通常持续三至五天。在此期间,羌族男女老幼身着盛装、集体欢庆,他们祭天祭祖、祈福驱秽、庆祝丰收、还愿祈福,以表达对天地诸神的感恩和对来年的期盼。 

  羌族民众通过参与节庆活动表达对日月山川和自然万物的尊重,维系着自身与祖先和乡土的历史记忆和情感归属。羌年以口传身授的方式保存且延续着历史的记忆与文化的传承,是集民间信仰、口头传统、法事技巧、歌舞表演、技艺展示、知识传授为一体的综合性民俗活动。 

  (来源:光明网、川观新闻)

  解放日报 作者:彭薇


(审核:欧云海)

推荐阅读

你所不知道的春节冷知识

再过一个多月,中国将迎来第一个“世界非遗”版春节。近日,随着春节申遗成功,人类非遗再添中国文化瑰宝。春节是最隆重且热闹的团圆节日,在国人心中有无可比拟的地位。然而,春节以前不叫春节,甚至差点被废除……这些关于春节的冷知识,你知道吗? [详细]

口干舌燥、欲哭无泪?警惕干燥综合征

进入冬季,天气干燥,不少人会出现口干舌燥、喉咙疼痛、眼睛干涩等不适,通过增加饮水量、提高环境湿度等方式,往往能够得到缓解。但有的人不仅持续口干眼干,还逐渐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等症状。专家提醒,这时要警惕是否患上了干燥综合征。 [详细]

21日冬至:数九寒天,你会怎么数九?

岁岁冬至,今又冬至。北京时间12月21日17时21分将迎来冬至节气。从这天开始,全国大部分地区将进入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九寒天。历史学者、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大约自南北朝起,我国民间就已有从冬至起数九个九天的习俗,意在消遣寒冷的冬天,期盼温暖的春天,称为“数九”。唐宋以后,“数九...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