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至,警惕这些新骗术
近日,一演员被拐骗事件引发关注,敲响反诈警钟。记者日前采访发现,随着年关将近,诈骗分子也企图开展年终“收割”,利用群众出行、购物、交友等各类机会精心设计骗局,值得警惕。
“旧瓶装新酒” 网络诈骗套路频出
临近春节,诈骗犯罪易发多发。记者梳理发现,一些网络骗术通过“旧瓶装新酒”不断升级。
——机票“退改签”+“共享屏幕”。
近期,罗先生接到电话称他预订的航班取消了;对方表示,可帮助办理改签并支付航班延误赔偿金,但需要他下载相关软件,按提示操作。这一新型“退改签”骗局中,骗子诱导当事人下载“云服务App”会议软件,实现屏幕共享,期间打开银行App、付款码。一番操作下来,罗先生银行卡内的3万多元余额被转走。
记者了解到,“共享屏幕”已成为诈骗分子新手段,一旦开启此功能,屏幕上显示的银行卡号、密码,以及短信验证码等内容都会同步让对方看到。
——假冒政府App+“薅羊毛”。
不久前,北京市民徐先生通过朋友发来的二维码下载了一款“卫健委”App,里面还提供政府工作人员的微信。徐先生添加所谓“卫健委领导”微信后,进入“补贴群”,群里发布“血糖仪补贴”等项目,每天可领取几元钱的补贴,一个月群内会员就达到了400人。
当会员领取了几十元补贴后,群内又发布一个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声称“最少可投资3000元,每日利息45元;最多可投资5万元,每日利息高达1550元”。北京通州警方调查发现,这款App后台地址在境外,是一款涉诈App,该案诈骗项目涉案金额约50万元。
——盗取语音+好友借钱。
近年来,群众对微信好友“借钱”越来越谨慎,但骗子却设法盗取语音信息,增大骗局迷惑性。北京警方披露的一起案件中,孙女士沉迷某款手游,骗子以“帮你充值游戏点券”为名和她语音聊天,并诱使她提供微信账号、密码。
其间,骗子故意询问孙女士是否为该游戏昵称本人,轻松得到语音回复“是我是我”。随后,孙女士的微信好友便接连收到“孙女士”向他们借钱的消息,听到“是我是我”的语音回复后,4个好友相信并转账。
——伪装短信+“安全控件”。
年底,不少商家推出积分清零活动,骗子也瞅准“契机”。杨某收到“积分兑换空气炸锅”的提醒短信后,看到短信中的网址与真实网址相似,没多怀疑就用手机打开链接,进入“掌上营业厅”页面填写了姓名、身份证号、信用卡卡号、交易密码。
值得注意的是,骗子还会引导当事人进入“全国银联信用卡提额专用”页面,下载的所谓安全控件实际上是木马程序。杨某提交信息后没多久就发现,自己的信用卡被盗刷近8000元。
“摇身一变” 冒充特定身份“设套”
记者注意到,一些诈骗分子还绞尽脑汁伪装身份,达到精准施骗的目的。
——冒充租客“杀猪盘”。
近日,有骗子通过网络平台找到当事人史某,称要长期租一套用于出差住宿的房子。双方达成租赁合同,商定押金5500元,定金1000元,每月租金5500元。骗子自称是某科技公司程序员,和房东聊得甚是投机,还讨论金融投资等话题,说自己通过AI算法可以预判股市走向。
信以为真的史某主动在对方推荐的网站上申请账号,陆续投入60万元,直到发现平台无法登录才意识到被骗。
——以上门维修为由偷装VOIP设备。
有不法人员冒充联通、移动、歌华有线工作人员,上门以维修、网络提速等理由安装VOIP设备。北京市公安局一位反诈民警告诉记者,境外诈骗分子进行远程拨号,经过VOIP设备转换,被害人手机上的来电显示就是国内的固话号码,大大降低了被害人的防范心理。
在北京朝阳警方2024年破获的一起案件中,嫌疑人在网上应聘安装设备的工作后,“老板”与其联系后派发了假冒宽带公司客服的工牌,快递VOIP设备,并告知安装地点。一个月内,该人员共安装设备数十台,获利近万元。
——冒充快递员实施“刷单”诈骗。
随着公安机关打击力度不断加大,诈骗分子转移涉诈资金盯上了黄金、现金转移。近日,刘女士被假冒的“顺丰快递员”添加好友,并被拉入一个微信群,群内展示各类礼品图片,由刘女士自行挑选。在挑选的礼品送达后,对方便诱导其下载自制的刷单App。App中,客服发布包括为淘宝商家点赞、关注等在内的任务,并声称刘女士完成任务后可通过微信红包获得返利。
当刘女士申请提现时,对方以需要支付“救援金”为由,诱使刘女士通过网约车向指定位置运送88000元现金,所幸刘女士的行为及时被警方拦截。
增强警惕意识 防患于未然
据了解,2024年以来,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紧盯高损电诈案件及新型诈骗手段,全年电诈破案、刑拘数同比分别上升26.9%、36.8%;将打击涉诈黑灰产业链作为主攻方向,创新建立多部门综合联动打击治理机制,成功打掉取现团伙80余个、抓获犯罪嫌疑人500余名,实现涉诈线下大额交易逐步清零,2024年全年累计返还被骗群众资金7.4亿余元。
多位反诈民警表示,反诈不是“遭遇战”,而是“持久战”;要增强警惕意识,提防各类新型诈骗手法。
首先,对于陌生好友申请、陌生短信链接要加强防范甄别,避免落入陷阱。例如,骗子仿冒运营商发来的短信中,利用群众对英文字母“l”和数字“1”的低辨识度,用“l0086”冒充“10086”。
其次,注意保护个人隐私,不下载陌生App。多地消委会近日发出节前提醒,来路不明的应用程序可能包含恶意软件,一旦安装,可能会窃取银行卡密码、验证码等个人信息。消费者不要在未经核实的平台上填写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密码等,尤其是涉及金融相关信息,要格外谨慎。
最后,需要以有效方式强化防诈措施。受访者表示,可通过开启手机银行App的“夜间锁”、支付软件的“夜间保护”功能,减少银行卡盗刷风险。
(新华社北京1月14日电)
(审核:叶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