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余额用完,综合征如何破解
今天就是节后首个工作日。无论是学生还是上班族,都可能有诸如此类的疑惑:休息几天后怎么反而更提不起劲了?是不是生病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乔颖说,这是“假期综合征”在作祟,“不过,大家也不必紧张,这只是一种不适应的状态,并不是疾病。”
解析原因 身体心理不适应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假期综合征主要由两大因素造成。”乔颖介绍,第一是动力定型。平日里全身心忙于工作、学习的人群,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动力定型”。“这是一种条件反射,即在一定时间的‘训练’下,身体和大脑形成了惯性。在这种惯性的带动下,脑力和体力的消耗会减少,可以事半功倍。”反之,想要改变这种惯性,或者新增其他动力定型,则需要消耗相当多的能量。因此,当产生“学习惯性”“工作惯性”的学生与白领进入“松散惯性”时,会相对容易;但要从“松散惯性”重新转变为令人烦恼的“学习惯性”“工作惯性”时,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
第二是心理防御。“这是一种通过将自己不愿面对的、不认同的、被压抑的、不愉快的负性情绪转换成一些躯体症状,来远离现实中给自己带来不良情绪的事物,以保护自己的机制。”乔颖介绍,这种不可避免的抗拒既可表现为情绪上的不愉快,也可表现为躯体上的各类不适。因此,此时出现的各种身体症状并不是生病,而是“身体语言”。
改善症状 专家有五点建议
是否有快速缓解改善这些症状的方法呢?乔颖给出以下建议:
第一,尽快调整作息,放松大脑。快速恢复体力的最佳方法是补足睡眠。开学开工后,要做到早睡早起、起居有序。尤其对于学生而言,放学后应早些回家,尽量早些完成作业,减少熬夜;入睡有困难时,可伴随轻音乐,闭上双眼做深呼吸,也可以适当进行按摩,让身体更好放松。睡前洗热水澡、泡脚或喝热牛奶都有助于睡眠。
第二,适度运动,缓解压力。运动不仅能缓解压力,还能促进睡眠。“尽管工作学习忙碌,学生可以在课间或双休日开展喜欢的运动,上班族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选择健身房或如慢跑、游泳、羽毛球等运动,让疲劳的身体得到积极、有效的休息,更有活力地生活。”
第三,调整饮食,清理肠胃。春节期间,许多市民吃得比较油腻,肠胃负担重。因此要注意调整饮食结构,如定时饮食,恢复正常的一日三餐,多吃新鲜蔬果等清淡食物,让已经“不堪重负”的胃肠得到休息。“假期中,大家面对屏幕的时间可能也较平时更多,可适当多食用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菠菜、胡萝卜等,减少视觉疲劳。”
第四,长假后学习强度不宜过大,适当犒劳自己。长假后应循序渐进,先把必要的学习任务完成,家长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避免出现焦虑、抑郁等问题;孩子也需要给自己一个角色转换的缓冲期。制定“学习日作息表”是不错的选择,将后续一段时间的学习任务分成一个个小目标,每完成一个目标时,就用喜欢的方式奖赏一下自己。此外,还可以设想一整年需要达成的学习计划,用自己树立的学习目标打气,重新激发学习热情。
“最后,与他人的积极交流也是很重要的。可以加强与朋友、家人的沟通,用真诚的交流来共同面对一时的低谷状态。同时,给予自己一定的心理暗示,提醒假期结束了,要早点进入状态。”乔颖提醒。 (黄杨子)
(审核:欧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