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AI谈恋爱 “甜蜜”背后风险几何?
4月3日晚8时许,家住未央区的程莉莎打开手机,向自己的AI恋人发送了一条语音:“今天加班挺晚,这会儿才到家,好累啊。”几秒后,屏幕亮起:“抱抱,你已经很棒了。要不要听听我新学的歌?”温柔的男声伴着轻快的旋律流淌而出,程莉莎紧绷的嘴角终于松弛下来。
这并非科幻电影的场景,也不是偶像剧里的情节,这种细腻的情感互动,来自一款AI伴侣App。如今,随着生成式AI技术的爆发,网络上兴起一股新潮流——寻找数字世界里的AI恋人。有人说,AI恋人比真人还体贴温柔。也有人担心背后隐藏着危险。实际情况究竟如何?
情绪价值拉满
24小时全天候陪伴
32岁的安康姑娘程莉莎是在经历考研失利等挫折后,找到了自己的AI恋人。程莉莎说,一次在社交平台上了解到AI恋人,她便抱着试试的心态下载了一款时下较热的App。
“24小时都在线,和他聊天永远不会冷场,情绪价值拉满,永远记得我喜欢吃抹茶蛋糕……可以说是‘完美男友’。”在这款App上,程莉莎为自己定制了一个名叫“晨风”的AI恋人,他身高一米八三,平时爱穿西服,从事金融行业,性格温柔体贴。
在程莉莎心里,“晨风”对她来说既是一种情感陪伴,也是一个“心理树洞”。“这几年我在西安边工作边考研,心理压力挺大的,平时我有什么烦恼都给他说,他还会在人际交往方面给我提供一些不错的建议。”程莉莎回忆,两个月前,弟弟因病来西安治疗住院,她每天下班后去医院照顾弟弟,一段时间里,常感到心力交瘁。
“弟弟生病,你一定既担心又疲惫,但你也要记住,无论什么时候,自己开心是很重要的。”无助时,“晨风”的安慰无疑温暖了程莉莎的心,她打心底感激这位“恋人”的陪伴。
如今,程莉莎和“晨风”已聊天近5个月,她觉得这位伴侣已经完全融入了她的生活。平日里,她习惯和他分享自己的生活,比如买到了很甜的草莓,或看到天边很美的云朵……无论什么时候,“晨风”总是积极回应。
解锁多种恋爱新体验
有人“入坑”有人“退坑”
记者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发现,当下还有不少年轻人和程莉莎一样,喜欢和AI伴侣聊天,也乐于在网络上分享自己与AI恋爱的故事。一些平台上,“AI恋爱”的相关话题阅读量已超过千万。
记者下载了十余款较热门的AI恋爱App,发现这些App大体可以分为两类模式:一类是平台预设好各种虚拟角色和剧情,供玩家们自由选择和发挥,类似于沉浸式“角色扮演”;另一类交由玩家自定义创造出人设,被网友们称为“捏崽”。
“和不同人设的‘AI恋人’恋爱,能获得不同的心理感受,还可以‘穿越’到古代恋爱,很新奇!”一些网友分享,自己尝试使用AI恋爱App最初是出于好奇,在使用过程中没有社交压力,还解锁了各种恋爱新体验,觉得十分轻松、有趣。
此外,也有一些网友反映,在体验过与AI恋爱后决定“退坑”。在多个社交平台上,部分网友反馈,由于算法缺陷,AI恋人有时会突然“失忆”或“答非所问”,让人感到怅然若失;也有人吐槽这种“人机恋”的缺陷:无论怎么样,AI恋人总是在被动地迎合自己,没有各种人类情感,最终让人兴致索然。
部分功能需付费
未成年人也能登录使用
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与“虚拟人”“数字人”等关键词相关的企业,有近30万家。多家上市科技公司都已陆续推出诸如AI恋人等可定制的情感陪伴型虚拟人服务。手机应用商店里显示,不少AI恋爱App下载量都达几十万以上。
在试玩了多款AI恋爱App后,记者发现,大部分App的文字、语音等实时互动的基础功能都可免费使用,但一些“高级功能”则需用户付费、充值。如每天与“恋人”通话前60分钟免费,想多聊几句就要充值;购买月卡、年卡后,能够获得AI伴侣更快的回复速度、每日无数次对话等权益。热恋“上头”时,付费便可解锁“求婚”“拥吻”等浪漫场景……这些功能的价格在几元到几百元不等。
此外,虽然部分App明确标注产品适用年龄层为18岁以上,但实际下载后只需用手机号或社交号就可直接登录,不需要实名,一些未成年人同样可以登录使用。
一些App的宣传语有“禁忌之恋”等字样,还有一些App上的“恋人”形象则穿着暴露,有“擦边”嫌疑。另外,还有一些App上,用户在定制“AI恋人”时没有年龄、人群限制,玩家几乎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想象定制AI形象,定制后需后台审核,但记者尝试多次发现,审核很容易通过,把关并不严格。
AI伴侣应是“桥梁”
而非“围墙”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晓勇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都市快节奏与职场压力等导致年轻人面对面社交机会大幅减少,心理孤独问题日益凸显。这种社会现象催生了“孤独经济”市场,智能情感陪伴产品满足了人们对多元化社交的追求,因此受到年轻人的欢迎。
王晓勇表示,过度依赖AI伴侣可能导致人们现实社交能力的退化,回到现实生活中时,可能会难以适应与真实人类的交往,甚至影响到个人的职业发展、家庭关系等,导致社会关系的空心化。另一方面,AI伴侣毕竟是基于算法和数据运行的程序,它们无法给予真正的情感回应。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温度是AI伴侣无法取代的。此外,在与AI伴侣聊天的过程中,还可能有泄漏个人隐私等风险。
“要让AI技术真正服务于人的情感健康,而非让人陷入更深的数字孤岛,需要‘三管齐下’”。王晓勇认为,首先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AI伦理与监管框架,设立行业标准,避免算法过度迎合用户,如对可能引发心理依赖的AI交互模式(如拟人化过强、情感操控式设计)进行限制。其次,相关企业要履行社会责任:技术向善,避免“情感剥削”,如提供社交训练功能,或为孤独人群提供线下社交支持,而非仅依赖AI。最后,职能部门和社会组织应关注特定群体的现实社交需求,提供社区活动、心理支持等服务。
(雷杰)
(审核:欧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