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饭菜吃不完到底该如何处理
一转眼,春节长假进入尾声。假日里,少不了大快朵颐,尤其是很多长辈为了难得的团圆时光,为小辈准备了各种美味佳肴,饭后免不了剩下一些菜肴或主食。有的消费者选择放进冰箱慢慢吃;也有的消费者看到网传“吃剩菜会致癌”的说法,觉得剩菜剩饭弃之可惜又无可奈何。
那么,假日里吃不完的饭菜,到底该如何处理?
大可不必“谈亚硝酸盐色变”
“剩菜会致癌”的说法由来已久,理由是剩菜中含有大量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在胃酸环境下,可与胃中蛋白质的分解产物胺类反应生成具有极强致畸性、致癌性的亚硝胺。
但是,这种说法并不全面,是典型的“脱离剂量谈毒性”。
一方面,即便不是剩菜,也不能实现“无亚硝酸盐”。菜肴中的亚硝酸盐不一定来自加工或调料,而是原料自带。总体来看,蔬菜、肉蛋等都自含亚硝酸盐,但平均含量在3—5毫克/千克,远低于《GB2762-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中规定的腌渍蔬菜中亚硝酸盐(以亚硝酸钠计)20毫克/千克的上限。“谈亚硝酸盐色变”大可不必。
另一方面,剩菜中的亚硝酸盐也未必达到致癌标准。
实验发现,室温放置12小时后,叶菜类的亚硝酸盐含量已明显上升,有的超过了国家规定的腌制蔬菜亚硝酸盐上限量;放置24小时后,部分甚至超过了100毫克/千克。但是,所有冷藏保存菜肴的亚硝酸盐含量都在安全值内。
可见,只要将剩菜冷藏放入冰箱,就能有效遏制亚硝酸盐含量,不会产生致癌剂量。
菜经过冰箱冷藏须充分加热
虽然“剩菜会致癌”是谣言,但不是说支持吃剩菜。
同时,虽然冰箱能遏制剩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增加,但不恰当的保存方式会增加其他食品安全风险。
比如,有些消费者存放剩菜时没有使用保鲜膜的习惯。殊不知,很多细菌偏偏喜欢冰箱冷藏室的低温,它们很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其中,李斯特菌在零下20℃的冷冻室里能存活1年左右,更不要提4℃左右的冷藏室。人被李斯特菌感染后,容易出现腹泻,严重者还会发展为败血症、脑膜炎等。
沙门氏菌也是冰箱里的“常客”,喜欢在鸡蛋、肉类中生长繁殖。人被感染以后,除了可能引发食物中毒,还可能导致伤寒、败血症等严重后果。
所以,用冰箱保存剩菜时,务必使用保鲜膜、密封容器等,并注意生熟分开。食用剩菜前,应先判断有无异常,有没有变色变味,再经过充分加热到100℃并保持3分钟以上,才能食用。
有些菜放冰箱也不能再吃
还要注意的是,有些剩菜即使能放冰箱,也不建议再吃。
第一个是绿叶菜。从相关部门的实验结果看,芹菜、油麦菜、空心菜等绿叶菜在25℃的常温环境下储存,24小时后,亚硝酸盐含量都超过了100mg/kg;即便冷藏保存,其亚硝酸盐含量也高于其他菜品。所以,绿叶菜应尽量当顿吃完,不要剩下。第二个是凉拌菜。凉菜没经过加热,食材本身、加工过程以及食用过程都存在细菌,冰箱冷藏不能杀死相关细菌。所以,冷藏后直接吃就很容易出现食物中毒。
此外,能冷藏的饭菜也有“保质期”。通常而言,米饭等主食的冷藏保存时间在一两天,畜禽肉类荤菜的保存时间不超过3天。保存时间越长,食品安全风险越高。
最后要提醒的是,不要等到食物完全凉了再放进冰箱,因为在变凉过程中,细菌已经开始滋生。尽快将剩菜放进冰箱,反而能降低大多数细菌的繁殖速度。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任翀
(审核:欧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