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我在我思】多些“人间清醒”粉丝 少些德不配位偶像
近日,艺人张某某在日本靖国神社前拍照事件引发众怒。几天之内,多个品牌宣布与其终止合作,社交平台封禁其账号,视频网站也将其相关作品下架。
除了上述“官方”动作,张某某粉丝群体的反应同样引人关注,他们呼吁全体粉丝自省,接受批评。有粉丝毫不给面子地回复,自己又没错,不该一起接受批评,“脱粉是最好的选择”——如此铿锵干脆、有理有据的表态,赢得众多网友赞赏。有人说,这才是“人间清醒”的粉丝。
无独有偶,最近,艺人霍某被爆料出负面新闻,也有追随其多年的粉丝写下长篇文章,从作品、职业精神、自我管理多维度对其斥责,并宣布脱粉。
追星可以说由来已久。远在唐代,“诗圣”杜甫是“诗仙”李白的大粉丝,写了多首“怀李白”“梦李白”诗篇;近到刚刚结束的东京奥运会,为中国拿下首金的射击运动员杨倩说最喜欢的明星是白敬亭,男子体操双杠冠军邹敬园则是关晓彤的“迷弟”。
虽然自诩对娱乐明星绝缘,但中学时代的我也是一名攒下零花钱只为多买一盒偶像磁带或一张海报的粉丝。
人总是需要一些仰望的对象,抑或是情感寄托的对象。明星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样的需要。有人因为才华追星,有人因为颜值追星,有人因为价值取向追星……无论出于何种理由,追星本身无可厚非。但前提应该是被视为偶像之人的品行经得起推敲——遵纪守法、不触碰道德底线、不伤害民族感情等等,实在不是什么高要求。说白了,既然靠公众人物、明星偶像的“人设”吃饭,就该有与之相匹配的德行。
遗憾的是,如此道理在“饭圈”还算不上共识。前段时间,艺人吴某某因涉嫌强奸罪被刑拘后,其部分粉丝创建“救援团”试图进行所谓“营救”活动。如此荒唐局面,既要归咎于此前众多利益方长期无序参与娱乐圈造成的混乱,也是因为粉丝群体年龄偏小,很容易被群体意识裹挟,甚至被带偏价值观。
近一段时间,随着多部门出手治理,“饭圈”乱象得到改善。此次张某某事件中“人间清醒”粉丝的出现,更是给非理性追星群体送上一股“清流”、树起一个榜样:追星可以,无脑的不要。
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或许算得上近代成就最高的“追星族”。他的青年时期在19世纪末的维也纳度过,彼时那里汇聚了全球文艺界名人。出于兴趣和敬仰,他不断收集名人签名及手稿。这样的积累,不仅让他成为传记作家,还帮助他在经历二战后为全人类保留了诸多珍贵的历史原件。
本届奥运会期间,杨倩送给白敬亭的签名照被后者晒到网上炫耀,关晓彤在邹敬园夺冠后立即送上贺电,包括女子体操平衡木冠军管晨辰、女子羽毛球双打银牌得主陈清晨等都得到了偶像不同形式的回应和关注——追星,追着追着就把偶像追成了自己的粉丝。
行业不同,人们的专业技能不同,但那些值得推崇的品性却都一样。将谁视为偶像,一定是在其身上看到了某种闪光的能力或品格。心中有偶像,最好的应援方式不是尖叫、烧钱,而是以偶像激发自己更多正向力量,促使自己不断前进。
希望有更多“人间清醒”的粉丝,倒逼“偶像”提高人设门槛,挤掉虚无的水分,让真正德行配位的人成为被“追”的星。
罗筱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