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担心孩子的学习,到担心孩子的个头,越来越多家长开始重视孩子的个子问题。孩子一年没长高几厘米,家长焦虑;孩子不如班上其他同学高,家长焦虑;孩子并不矮,但没达到期望值,家长也焦虑,并使用一些手段对孩子的身高进行干预,这种方式可行吗?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陈姝
“我女儿刚刚9岁,乳房就开始发育了,能不能用药物控制一下,推迟她的发育时间?”
“依据父母身高公式推算,我儿子的遗传身高大概是172厘米,但我们期望他能长到180厘米,有什么办法能让他长高?10岁左右打生长激素可以吗?”
……
希望孩子长高一些,女孩子超过160厘米、最好165厘米以上,男孩子超过175厘米、最好180厘米以上,是当下越来越多家长们的普遍愿望。一旦孩子早期个头不高,父母就会对孩子的身高产生不同程度的疑虑和担心。那么,家长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孩子的身高?如何科学地给孩子使用生长激素?如何合理地帮助孩子长个儿?近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家长的焦虑导致片面追求孩子身高
“孩子今年9岁了, 可是身高看上去比较矮小,所以想到医院检查下,心里放心一点。”一位看上去神情很焦虑的中年女子用手摸了摸孩子的头,她对孩子的身高问题甚是担心。她告诉记者,这次特意挂了专家号,就是来检查下孩子矮个是不是属于正常现象。
“我儿子今年10岁了,身高一般,但听说打了生长激素能增加身高,回头有机会也带孩子去看看,如果打生长激素可以长高的话,愿意尝试。”一位名叫涵智(化名)的家长告诉记者,他了解到邻居家的女儿打了生长激素后,确实长高了不少,感觉效果很明显,有个好身高,未来找工作、找对象也容易些。
记者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门诊采访时发现,家长对孩子的身高普遍比较注意,因为孩子身高不理想问题前来就诊的家长大多都有些焦虑,他们都希望孩子有个理想的身高。据北京协和医院医务处处长、内分泌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潘慧介绍,近年来为此专程就诊的孩子数量寒暑假是高峰期,就诊的孩子从婴幼儿到青少年,各个阶段的孩子都有,小学中高年级的最多。
“我出门诊时,经常会碰到一些家长担心孩子长不高,有的家长主诉就是发现孩子身高与年龄不太相称。实际上,如果孩子年龄9岁,骨龄才7岁,如身高才在一米二至一米二四左右,这身高也属于正常的身高,跟骨龄是相对应的,如果预测成年终身高正常的话,那么就可以不着急治疗。”潘慧告诉记者,他认为,影响孩子身高因素主要是遗传和环境两个方面,遗传因素占70%,后天环境因素占30%,如果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充分挖掘后天环境因素所占的这30%的潜力,将是最有效的途径。
针对有些家长因为孩子的身高而产生的焦虑心态,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卫小将认为,家长之所以非常在乎孩子的身高,主要是考虑到身高对孩子人生的重要意义,比如未来可能在择偶、婚姻、就业、社交等一系列问题上产生影响。带着这样的想法,就容易使家长对孩子的身高有理想化的期望值。人被情绪支配时往往就不理智了,比如依靠医学来助长身高,他们会认为医学是万能的,可以解决一切。当家长走进这样的思维模式中,事实上就是从一种极端的理性导向另一种极端的非理性,他们宁愿相信依靠使用生长激素可以提高身高,也不相信自然规律,更不愿意相信人的成长是有积淀的,所以选择了拔苗助长。
大庆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张冬梅老师分析,家长片面追求儿童的身高,使用生长激素,其内部隐藏着家长育儿观念的偏差。家长对于孩子的身高焦虑实质上是不了解孩子成长规律、发展特点的一种表现。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出当下我国家庭教育中被成人主导的高度“结构化”的普遍育儿焦虑,并成为醒目的“社会景观”。
潘慧认为,孩子生长有个性化差异是很正常的,有些孩子发育得相对慢一些、有的孩子发育得相对快一些,家长没必要过于焦虑,按照正常节奏长身高就行。矮小是一个症状,首先要明确它的病因,如果是生长激素缺乏症、特发性矮小、特纳综合征等,就可以用生长激素治疗,但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主张正常发育的孩子使用生长激素,获益也不大。家长对孩子身高特别在意,主要还是一种社会现象,因为很多时候,孩子参加升学或求职考试时,相关部门对考生有身高要求,这时,身高被作为衡量孩子进入某一领域的标准,使得有些家长的愿望过于迫切,难免会有焦虑情绪。
生长激素须被合理规范使用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与2015年相比,6~17岁的男孩和女孩各年龄组身高平均分别增加了1.6厘米和1厘米。
一位名叫晓晓的家长告诉记者,孩子上小学三年级时候,发现身高一直是班级最后一位,后来到医院检查,发现是缺乏生长激素,打了生长激素后,孩子身高长了不少,达到同龄人身高水平。
据媒体报道,浙江省台州市金女士的女儿今年11周岁,身高160厘米,经医院骨龄预测,孩子身高只能长到158厘米,如今的身高已属偏高。虽没达到金女士165厘米的预期,但金女士听从医生的建议,通过调整睡眠、运动、饮食等方式来促进女儿长高,放弃给女儿使用生长激素。
潘慧介绍,生长激素是一种药物,在使用时,必须选择正规的医院和医疗机构,要对孩子身体做全面评估,如必须进行儿童骨龄、生长激素分泌水平等检查,还需要排除各种疾病,明确病因,方可决定是否适合使用生长激素治疗,并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否则可能会给孩子的身体造成伤害。
“有些孩子身高不足,也有可能是矮小症,对于矮小症的治疗方法也要慎重处理,不能在没有明确病因的情况下就开始使用生长激素,这是很不规范的做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确定一套科学方案来治疗矮小症。”潘慧说。
卫小将认为,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综合身体、心理和社会健康发展的过程。身体的成长具有自然规律性,我们不能盲目地认为孩子个子矮就去打生长激素。我们应该始终保持理智,尊重生命,相信并尊重规律,懂得孩子的成长需要的是父母更多的陪伴,它是一个自然性的过程,而不是靠技术可以改变的。
家长须理性科学对待孩子身高
《健康中国行动》明确提出目标,到2030年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要从2013年的8.1%降低到不超过5%。
潘慧提到,把饮食、运动、睡眠、情绪等调整好,孩子就会健康成长。首先希望家长保持一颗平常心。9岁的孩子也不是必须要按照9岁的标准生长,有些孩子会有晚长的情况发生,甚至晚两三年,只要他的身高跟骨龄基本上是相当的,生长速度又是正常的,就应该给孩子一个健康成长的空间,让他们自然、茁壮成长。
其次是均衡饮食。饮食结构要合理,不要暴饮暴食,不挑食,多吃蔬菜水果,食物多样化。目前,不少人存在一些饮食误区,认为孩子个儿不高,就开始给孩子补充各种各样的食物。实际上没有科学依据的盲目食补对孩子健康可能会有一定的危害性。家长们不要一味认为贵的东西就是好的,比如海参所含蛋白的营养价值其实跟一个鸡蛋没什么本质区别。过多不合理的营养补充,反而可能导致性早熟、肥胖,孩子的健康容易出现一些问题。
再者是适当运动,家长要起到榜样作用,最好是做亲子运动,保证孩子至少每天有1小时中等强度的运动量,特别是户外直接接触阳光的运动,让孩子在运动中找到快乐,从而坚持运动。
潘慧表示,对于正常孩子,家长更多的要注意其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家长们只需要加强身高监测,给孩子一个生长的空间,静待花开就可以了。
张冬梅认为,古有“揠苗助长”,今有生长激素增高。从以往的研究可知,影响儿童身高发育的因素非常复杂,既包括家庭经济条件、卫生等环境因素,也包括父母遗传以及日常监护人素质等家庭因素。在教育场域中,如何利用社会资本、家庭文化资本构建家长正确育儿观念,是解决家长“育儿焦虑”的根本良药。在家长“从众”心理的影响下,“攀比”和“焦虑”共同滋生在家庭育儿观念中,我们需要一场关于育儿观念的思想革命,由此重新建构个体生命历程中的儿童与成人的关系框架,家长应更多学习正确的育儿理念,探索个性化、自主化的育儿之路,以实现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