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情怀变为商机 “怀旧”成了一门“大生意”
品牌营销大师马丁·林斯特龙曾说过:“毕竟在回忆里,世界上的一切看起来都恰到好处——安稳的、满足的、有趣的、被保护的、闪闪发光的。”
因而,在当今消费市场的舞台上,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满足于“新产品”,而是满心欢喜地寻找那些承载着过往记忆的旧物件。从复刻版的老游戏到重映的经典电影,从上世纪90年代的潮流服饰到具有年代感的老家具……
种种“喜旧”的消费行为,催生出了一股强劲的怀旧经济浪潮。二手家具店、弹珠游戏铺、CCD专营店、老式面包房、怀旧零食摊,在西安,“怀旧经济”以其多样的形式,展现了情感与商业价值的完美结合。
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是一场回溯之旅,那些承载着儿时欢笑、青春梦想的物件与场景,被重新赋予了价值与意义;从商业视角审视,“怀旧经济”无疑是一片蕴含着无限潜力的蓝海,传统事物正在借助现代设计与营销手段再度流行,成为新的消费风口。
“老沙发”漂流记
“长沙文和友风格的爆火,让国内商业掀起了一股‘怀旧’风。这几件家具明天会经过拆卸、加固、打包、装车等一系列工序,分别发往成都的一家摄影工作室和郑州的一家咖啡店。包括咱们西安在内的很多商家,经常来我的直播间‘淘货’。”在位于西安北三环阎家村的一处农家小院里,记者见到了这家名为“古城旧物仓”的二手家具店老板芦凡。
芦凡告诉记者,这两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了“复古风”。小到给家里买一个上世纪80年代的木凳子,怀念往昔;大到短剧拍摄基地为年代剧置景,大批量购买相关物品。因此,二手家具市场愈发火热起来。
于是芦凡放弃了从事10多年的园林设计工作,转行开了这家二手家具店。从去年冬天开始,这家小店每周进行两场直播,天南地北的买家通过网络汇聚在西安这处小院里,一起“忆往昔”。大大小小的西安二手家具,也从屏幕里走进了千家万户,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
记者在这处院子中看到,各式怀旧物件将不大的院落挤得满满当当。从老式脚踏风琴、旧钟表、录音机、黑白电视机、缝纫机、儿童脚踏车到充满年代感的大立柜、实木中药柜,八仙桌,甚至还有一排电影院的旧椅子静静地放在院子角落,等待着新主人。
谈起这些旧家具,芦凡如数家珍。“这个沙发经过清洗保养,过几天就会发往北京了。买主是一位‘90后’姑娘,在北京郊区租了一个农村院子,想改造成那种怀旧风格,她通过直播间找到我,就想买这样一个儿时的同款沙发。”芦凡指着屋内的一个老沙发对记者说:“去年8月,我骑着三轮车来到了文昌门附近的一个老小区。这户人家是老先生独自居住,年纪大了要搬去与女儿同住。房子卖了,这些保养得很好的旧家具只能处理掉。老先生是上世纪50年代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大西北,带着家人坐上绿皮火车来西安工作的。那个年代物资匮乏、经济拮据,于是又托关系,把北京家里的这套沙发托运到西安。时间一晃过去了大半个世纪,这个沙发没想到又将回到北京,也算是来了一场‘时光漂流记’。”芦凡感慨地说:“什么是旧,什么又是新,我觉得就是一个物件不管是新还是旧,有了合适的位置,发挥了新作用,它就是新事物!就像这个沙发一样,年轻人对旧物件的喜爱,也是对历史的一种认同与传承。这种认同感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年龄、地域与社会阶层的限制,这也是老旧家具在消费市场中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逛不够”的康复路
在电商称王的时代,一股“逆流”却悄然涌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用脚步丈量康复路。这个曾经以批发市场闻名全国的商业区,正以“可触摸的烟火气”吸引着Z世代群体。
记者近日在西北商贸中心一楼的一家奶茶店内见到了刚逛完街的张玲。张玲与闺蜜两周前就约好了当天的“康复路一日游”。“这里实在太好逛了,所见即所得,没有预售,不怕货不对版,看见合适的随便试穿,还能享受与老板讨价还价的乐趣。”张玲一边兴奋地说起自己的逛街心得,一边向记者展示她购买的三件上衣,两条裤子。
张玲说:“我现在不爱网购了。首先,网上东西太多了。我有点‘强迫症’,网购时一定要货比三家,找到价格最实惠、质量最好的产品,但这需要我花大量时间与精力去选择。另外,网购让我觉得不踏实,千篇一律的精修图片和真假参半的评论让我无法判断产品的真实性。还有,女装预售太严重了。为某件衣服心动下单后,却不能及时拿到手,甚至春天买的衣服夏天才到货,购物的喜悦已被消耗殆尽。”因而,张玲重新对实体商业街燃起了热情,康复路就是她的“重要阵地”。
记者走进西北商贸中心看到,这座地下1层、地上7层的商场内,人声鼎沸。一楼主要以年轻服饰为主,来逛街的年轻人基本都手拎“战利品”。据一楼一家女装店铺的老板介绍,以前逛商场的都是中老年女性为主,从去年开始,年轻人越来越多了。“甚至还有渭南、宝鸡的年轻人坐着高铁‘组团’来,将康复路当成了周末的旅游景点。”老板笑着说。
康复路的重新火爆,离不开网络的推波助澜。记者在小红书App搜索发现,仅以“康复路女装”为关键词的笔记,就超过1万篇。一篇名为“西安康复路逛街攻略”的帖子中,作者将康复路商圈的东方亿象城、康复路交易中心、西北商贸中心、锦绣鞋城等多个热门商场逐一介绍,收藏及点赞数均在1000以上,实属火爆。
“当网购带来‘选择过载’,康复路的实体交互为年轻人提供了确定性的情感满足。他们认为‘触摸商品的真实感’‘砍价成功的成就感’都比网购低价更重要。”心理咨询师思雨对记者分析称:“年轻人爱上康复路,购买的不是商品,而是可触摸的城市烟火。”
商场里也能“打弹珠”
你还记得小时候和小伙伴蹲在路边,在弹珠碰撞的瞬间欢呼雀跃吗?“80后”“90后”的童年记忆里没有如今随处可见的电子屏幕,却有着“跳房子”时地面的方格、弹珠碰撞的清脆声响。那些简单又充满乐趣的游戏,打开了无数人记忆深处那扇温暖的门。如今,充满“古早味”的弹珠游戏又在西安的多家商场内“复活”了。
记者近日发现,西安多家商业综合体的娱乐业态正在发生转变——原本被一排排抓娃娃机占据的空间,逐渐被色彩斑斓的弹珠游戏机取代。数十台弹珠游戏机整齐地摆放在一起,看起来颇有阵势。白色的玻璃弹珠在金属轨道上碰撞的清脆声响此起彼伏,吸引着不同年龄层的顾客驻足。
记者日前在吉祥村附近的一家商场内看到,晚上8时,三楼的这家弹珠游戏店铺内几乎座无虚席。有年轻情侣边玩边讨论技巧的,有“80后”父母带着孩子一起玩的,甚至还有1位头发花白的老大爷全身心投入游戏中,随着弹珠的滚动,他时而兴奋地拍手,时而遗憾地摇头。
一位“80后”家长对记者说:“我是吃完饭上楼闲逛发现这里的,于是带着孩子一起重拾童年记忆。19.9元团购了200个弹珠,跟孩子一起玩了半个小时,真是意犹未尽。”据他介绍,一次投入5个弹珠可以弹一次。孩子觉得新鲜好玩,大人感到怀旧解压。
记者在大众点评网站查询发现,目前,包含汉神购物广场、万和城、吾悦广场、小寨银泰城等在内的西安十多家商场内都陆续开设了弹珠游戏店铺。这种实体娱乐的复兴,折射出商业空间从单纯消费场所向体验式社交场域转型的趋势。当钢珠叮咚作响地穿越重重障碍,不仅激活了商场沉寂的角落,更串联起代际之间的情感共鸣,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重构了童年的欢乐场景。
旧相机成了“抢手货”
在一众怀旧的物件中,带有“复古”标签的CCD相机在被市场淘汰十几年之后,突然“咸鱼翻身”,成为不少年轻人的心头好。
时光回转到2000年左右,当时的手机摄影功能还不完备,CCD相机因小巧便携,还不用冲洗胶卷,成为当时炙手可热的摄影产品。后来,随着相机行业的发展和手机拍照功能的崛起,CCD相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谁也没有想到,被淘汰十几年的CCD相机竟然再受追捧,变身当下的“抢手货”。
据一位摄影博主介绍,CCD相机几年前的收购价只要50元一斤。但如今,它竟然成了二手网站的热门单品,售价高达几百元一台,品相好的交易价格甚至超千元。以佳能A620为例,这是2005年8月发布的一款CCD相机,当时的售价在2600元左右。现在,一台成色不错的佳能A620,二手价基本在千元以上。
记者不久前在洒金桥的西仓市集上看到,一个售卖二手相机的摊位前围了不少年轻人。不大的摊位上摆放了20多款CCD相机,包括佳能、尼康、索尼等多个品牌。正在试相机的一个年轻人告诉记者,现在二手相机特别火爆,之前在网上了解后,决定来线下“捡漏”。在试用了三四款相机后,最终这名年轻人以800元的价格购买了一款佳能的CCD相机。
像素颇低、色散略重、噪点过大,用起来一不留神,就会失焦、模糊和过曝……这些都是CCD相机的通病,但对于很多生长在“高清晰度”世界里的年轻人而言,CCD相机却成了最有“氛围感”和“复古感”的潮流玩具。尤其是当CCD相机出现在了明星手中、网红的种草榜单后,更是以几倍、十几倍的夸张溢价,被年轻人们疯抢。
“大多数买家都是‘95后’或‘00后’,而CCD恰好是他们小时候家里用过的产品,很容易唤起他们对于过去的回忆和感情。 同时,CCD相机其摄影专业性超过普通手机,但又比功能更强大的单反相机价格更实惠、携带更便利,在两者之间体现了最优的性价比。”对于CCD相机为何重获青睐,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一家CCD实体专营店工作人员这样解释。
记忆里的“奶油面包”
卜卜星、杏肉、奶宝、麦丽素、无花果丝、华华丹、跳跳糖、干脆面、辣条……在万达广场(大明宫店)三楼的一家“怀旧零食小卖部”内,正值周末,收银台前等待结账的顾客排起了长队。各式各样的怀旧小零食整齐摆放在货架上,顾客们一边兴奋地拍照打卡,一边装满购物篮,仿佛回到了童年时光。
根据克劳锐报告《年轻人生活消费习惯——食品饮料篇》的数据显示,有94.7%的消费者会因为怀旧心理购买小时候的零食。这种情感驱动的消费行为,为这样的怀旧零食小卖部带来了稳定的客流量和高复购率。因此,以怀旧童年为主题的零食铺开进了西安各大商圈,引发了一代人的集体回忆。
“看着这些小零食,就想起儿时放学在校门口小摊前驻足的时光。那时我一个星期的零花钱是两块钱,因此只能选择买一样最想吃的。现在自己赚钱了,就可以每种都买回去。”正在挑选小零食的一位女士边与记者闲聊,边将心仪的小零食都放进购物篮里。
同样,怀旧老式奶油面包也成为年轻人朋友圈里的爆款零食。在网红奶茶与法式甜点称霸街头巷尾的当下,北大街十字的一家平均售价5元左右的老式面包房却脱颖而出,走红网络。3.8元1个的老式合页奶油面包、9.8元3个的手撕老面包、3.4元1个的豆沙圈、4.9元1个的椰蓉包,都成为西安年轻人的下午茶“新宠”。
这种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国民面包店,正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社交媒体。“老式奶油面包里,凝结着改革开放初期的集体记忆。国营食品厂飘出的黄油香气,曾是物资匮乏年代最奢侈的感官体验。在当代年轻人眼中,这些具象化的视觉元素成为打开时光隧道的密钥。”西安美食博主“小李超会吃”对记者表示,当怀旧成为刚需,老式奶油面包的走红预示着一个新消费纪元的到来。“面包不再仅仅是满足物质需求的工具,它成为一种情感的载体,承载着消费者对过去时光的回忆与情感共鸣。当下,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商品背后的情感价值。怀旧经济便恰好迎合了这一需求。怀旧不仅仅是购买某个商品,更多的是一次情感的旅行,重新与过往时光连接,找回当初的轻松与快乐。因此,消费者愿意为那些承载过去记忆的商品付费,这种对情感的需求正在主导着市场的走向。”(丁倩瑾)
(审核:欧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