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血栓请牢记“动喝松辨”四字诀
重庆市民王先生国庆自驾6小时不休息、少饮水,后突发胸痛确诊中高危肺栓塞,经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ICU介入取栓后转危为安。医生提醒,久坐会导致下肢血流缓慢、血液高凝,血栓脱落可能引发肺栓塞,致死率较高。如何预防血栓?医生建议大家需牢记“定时动、适量喝、穿宽松、早辨别”,让“久坐必动”成为习惯,这样才能远离“致命血栓”的威胁。
6小时自驾后胸痛,
肺血管被血栓“堵死”
“原本想趁着国庆带家人好好玩,没想到差点把命丢了。”躺在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普通病房的王先生,回想一周前的经历仍心有余悸。
国庆假期首日,王先生为尽快抵达目的地,从重庆出发后连续自驾6小时,中途未停车休息,甚至连水都没喝几口。次日起,他右侧胸部开始隐隐作痛,起初以为是劳累导致,没放在心上,直到疼痛扩散至整个胸部,呼吸也变得急促,家人才紧急中断旅行,将他送往西南医院。
“患者到院时面色苍白,自述胸痛伴呼吸困难,初步判断可能是急性肺部疾病。”该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陈永锋回忆,通过肺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发现,王先生左肺动脉主干及多发分支、右肺动脉部分分支已被血栓堵塞,还伴有右下肺肺梗死和双肺炎;进一步检查显示,他左侧腘静脉、胫后静脉也存在血栓——这是典型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引发肺栓塞”,且程度达中高危,若不及时干预,血栓可能进一步堵塞大血管,导致呼吸衰竭甚至猝死。
医护团队立即将王先生转入呼吸内科ICU,通过介入手术取出堵塞血管的血栓,并给予抗凝治疗。经过3天抢救,王先生的胸痛、呼吸困难症状明显缓解,目前已转至普通病房,后续需继续服用抗凝药物巩固治疗。“他的血栓完全是‘久坐憋出来的’。”陈永锋解释,长时间自驾时,下肢处于弯曲状态,血流速度大幅减慢,加上饮水少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血液在血管内逐渐凝结成块;这些血栓一旦脱落,会随着血流向上流动,最终堵塞肺部血管,引发肺栓塞。
久坐成“血栓温床”
一旦血栓脱落后果不堪设想
为何久坐会成为血栓的“温床”?陈永锋解释,人体下肢静脉内的血液回流,主要依靠肌肉收缩产生的“泵力”和静脉瓣膜的单向阻挡作用。当人长时间保持坐姿时,下肢肌肉处于放松状态,“泵力”减弱,血液流速会从正常的每秒10厘米左右降至2~3厘米,血液中的红细胞、血小板等容易沉积聚集,逐渐形成血栓。“就像河里的水流动慢了,泥沙会慢慢沉淀一样。”
更危险的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初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约30%的患者仅表现为腿部轻微肿胀或发麻,容易被忽视;而一旦血栓脱落,会像“小石子”一样随着血流冲向肺部,引发肺栓塞。数据显示,急性肺栓塞的死亡率仅次于心肌梗死和脑卒中,若未及时救治,48小时内死亡率可达30%。
牢记“四字诀”
远离“致命血栓”
“肺栓塞虽凶险,但完全可以通过科学预防避免。”陈永锋强调,无论是自驾、乘车还是办公久坐,只要掌握“动、喝、松、辨”四字诀,就能大幅降低血栓风险。
■“动”是核心:定时打破久坐状态
对于自驾或长途乘车人群,建议每1~2小时停车或起身活动10~15分钟,通过踮脚尖、屈膝、抬腿、慢走等动作促进下肢血液循环——踮脚尖时可反复进行10~20次,屈膝时尽量将膝盖贴近胸部,每个动作保持3~5秒;办公室人群则可在工位上做“踝泵运动”,即双脚缓慢勾起、放下,每次10分钟,每天3~4次,模拟走路时的肌肉收缩,帮助血液回流。
■“喝”要适量:降低血液黏稠度
很多人因怕频繁上厕所而减少饮水,反而增加血栓风险。陈永锋建议,自驾前可喝200~300毫升温水,驾驶过程中每隔1小时喝50~100毫升水,全天饮水量保持在1500~2000毫升(约7~8杯);避免饮用过多咖啡或浓茶,以免利尿作用导致身体缺水。
■“松”是关键:避免衣物压迫血管
长途出行时尽量穿宽松的裤子和袜子,裤腰、袜口不要过紧——过紧的衣物会像“橡皮筋”一样压迫下肢静脉,阻碍血液回流,增加血栓形成风险。女性避免穿紧身裤、长筒袜,男性少穿紧身牛仔裤,选择运动裤、休闲裤等弹性较好的服装。
■“辨”早干预:警惕早期症状
若出现以下症状,需立即停止久坐状态:腿部单侧肿胀、发麻、按压疼痛(尤其是小腿后侧);突发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头晕、乏力甚至短暂晕厥。“出现这些症状千万别硬扛。”陈永锋提醒,自驾时若症状轻微,可停车休息并抬高下肢;若休息15~20分钟后症状未缓解,需立即拨打120就医,通过下肢超声、肺动脉CT等检查排查血栓。
“血栓的形成往往是‘日积月累’的,而预防只需从每一次起身活动、每一杯温水开始。”陈永锋说,希望王先生的案例能给更多人敲响警钟,让“久坐必动”成为习惯,远离“致命血栓”的威胁。
(石亨)
(审核:欧云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