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四下基层”答出群众满意“好成绩”
源起宁德,兴于福建,推向全国,“四下基层”这一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实践创造,36年来不断发扬光大,展现出非凡的实践力量。新征程上,年轻干部要传承弘扬“四下基层”的优良作风,学好新时代“四下基层”必修课,不断提升宣传政策的功力、发现问题的眼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复杂情况的定力,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贡献青春力量。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确保党的声音传到千家万户。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也是最接近人民群众的地方,只有真正把“四下基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打通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最后一公里”,才能确保理论武装在基层既“入耳”又“入心”。年轻干部只有到人民群众中去,才能使党的方针、政策得到更好的贯彻。要换位思考,把自己当做群众的一员、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真正了解群众对惠民政策和理论知识的需求,时刻把握在多元群众、多样诉求和复杂环境的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和新规律,将晦涩难懂的政治话语变成通俗易懂的“群众方言”,采取多种多样让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各型各类的群众“因材施教”,让群众不仅愿意听、更能听得懂,让政策理论不仅说得好、更能用得上。
调查研究下基层,确保民情民民意顺畅上达。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也是做好基层工作的基本功。年轻干部在开展调查研究时应提前做好备课工作,制定调查研究“任务书”,然后迈开步子,到基层一线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去,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把话筒交给群众,问问群众的揪心事、烦心事,及时了解那些难以听到、不易看到和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真实客观记录一手资料,生成鲜活的“体验报告”,并运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借助党的创新理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深入研究问题,把对问题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关键问题找出来,真正弄懂其中“门道”。
信访接待下基层,确保群众诉求即时响应。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是直接了解民情、体察民意、化解矛盾的窗口。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年轻干部要学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变在办公室的被动接访为深入一线的主动下访。通过走访收集、设置群众诉求意见箱、张贴干部联系卡等方式,实现群众诉求上达“零距离”。对群众反映和走访了解到的安危冷暖问题,要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推进问题源头治理。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下沉”,变“上访”为“下访”,变“信访”为“信任”,把信访问题消灭在萌芽,真正化解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现场办公下基层,确保群众关切及时解决。“现场办公下基层”不仅拉近了机关与基层、领导与群众的距离,更是解民忧、惠民生的重要体现。广大党员干部要聚焦重点难点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切实把工作重心下沉到基层一线,深入乡村社区、项目现场、田间地头等一线,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建立台账,实行销号管理,精准发力,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理念,用好“一线工作法”,在一线找问题、在一线破难题、在一线抓落实,变“民生清单”为“幸福账单”,给群众带来真正的实效、实惠。(杨晨)
(审核:欧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