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分好坏,科学吸收“脂”关重要

2025-10-31 06:43 来源:金陵晚报
查看余下全文
(审核:欧云海)
光影之间
光影之间
记者专栏

首页 > 推荐阅读 > 正文

脂肪分好坏,科学吸收“脂”关重要

2025年10月31日 06:43   来源:金陵晚报   王婕妤

“炒菜一滴油都不放,肉更是碰都不碰,这样肯定能瘦!”在健身房,28岁的李女士一边啃着无油蔬菜沙拉,一边和同伴分享减肥心得。这样的场景在生活中并不少见:超市里“零脂肪”食品被疯抢,家长追着孩子把肥肉挑出来,健身人群对坚果、牛油果等含脂食物避之不及。在全民减肥的热潮中,脂肪俨然成了人人喊打的“健康杀手”。

随着全民体重管理意识上升,“如何科学对待脂肪”成为绕不开的话题。“脂肪不是洪水猛兽,它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关键在于分清‘好脂肪’和‘坏脂肪’,掌握‘适量’的秘诀。”今天,让我们跟随江苏省疾控专家来揭开脂肪的“真面目”。

对脂肪的偏见,你中了几个?

大众对脂肪的误解根深蒂固,这些错误认知不仅影响减肥效果,更可能损害健康。

“很多人认为吃脂肪就会胖,减肥必须‘零脂肪’,这是最普遍的错误认知。”疾控专家解释,人体发胖的核心是“能量摄入大于能量消耗”,无论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还是脂肪,只要总热量超标,都会转化为身体脂肪储存起来。相反,适量摄入脂肪能增加饱腹感,避免因过度饥饿导致的暴饮暴食,“临床上曾有人为了快速瘦下来,坚持不吃肉、不喝牛奶、炒菜不放油,每天只吃米饭和蔬菜。结果一个月后,不仅只瘦了1公斤,还出现了脱发、月经紊乱的症状”。专家强调,脂肪是人体激素合成的重要原料,完全不吃脂肪会影响雌激素、睾酮等激素的分泌,反而不利于健康和减肥。

生活中还有不少人认为,所有脂肪都“油腻”,吃了就会堵血管;动物油全是“坏的”,植物油随便吃。“其实脂肪分‘好’和‘坏’,不能一概而论。”专家指出,导致血管堵塞、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主要是“坏脂肪”,而“好脂肪”反而能保护心血管,“但也并非坏脂肪都不能碰,动物油中确实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但适量食用能提供维生素A、D等脂溶性维生素;而植物油并非都健康,比如棕榈油、椰子油的饱和脂肪酸含量甚至超过猪油,过量食用同样有害”。

专家提醒,“零脂肪食品”也并非就是健康食品:“超市里的零脂肪酸奶、零脂肪薯片深受消费者青睐,但这些食品为了弥补去掉脂肪后的口感,往往会添加大量的糖、盐或增味剂。比如一瓶100克的零脂肪酸奶,含糖量可能高达15克,远超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每日添加的标准。”

此外,不吃脂肪也并非就能瘦,瘦了也不代表完全健康。专家强调:“健康的体重管理,是追求‘体脂率合理’,而非‘绝对低体重’。很多专业运动员的体脂率虽然很低,但会通过科学饮食保证必需脂肪酸的摄入,避免健康风险。”

脂肪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

脂肪并非都是“反派”。专家表示,脂肪是人体三大必需营养素之一,没有脂肪就没有健康的身体。

脂肪是能量储备“仓库”,关键时刻救急。“每克脂肪能提供9千卡的能量,是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两倍多。当我们摄入的能量超过消耗时,身体会把多余的热量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当我们饥饿、运动或生病时,脂肪就会分解为能量,供身体使用。”专家解释,这就是为什么长时间不吃东西,身体还能维持基本运转的原因,“比如登山运动员、沙漠探险者,之所以能在极端环境下生存,靠的就是体内储存的脂肪提供能量。”

作为器官的“保护垫”,脂肪还能缓冲撞击防损伤。“在内脏周围,包裹着一层厚厚的脂肪,它们就像‘软乎乎的保护垫’,能在受到撞击时起到缓冲作用,避免内脏受伤。比如腹部的脂肪能保护肝脏、脾脏、肾脏等器官,胸部的脂肪能保护心脏和肺部。”专家举例,过度减脂的人,内脏缺乏脂肪保护,轻微撞击就可能导致内脏破裂等严重后果。而作为身体“保温层”,脂肪能维持体温稳定。专家解释:“在皮肤下方,有一层皮下脂肪,就像‘天然的小毯子’,能帮助我们在寒冷的环境中维持体温。这就是为什么胖子比瘦子更不怕冷——他们的皮下脂肪更厚,保温效果更好。”

此外,脂肪是脂溶性维生素“搬运工”,缺了就会营养不良,还能调节代谢和免疫,守护全身健康。“维生素A、D、E、K是人体必需的脂溶性维生素,它们的吸收必须依靠脂肪。这些维生素就像‘挑剔的乘客’,只有乘坐脂肪这个‘小飞船’,才能顺利通过肠道进入血液。如果长期不吃脂肪,即使补充再多的脂溶性维生素,也无法被身体吸收,会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专家提醒,脂肪不仅是“能量库”,还是重要的“内分泌器官”,“脂肪细胞能分泌瘦素、脂联素等多种激素,参与调节食欲、血糖、炎症反应等生理过程。比如瘦素能向大脑传递‘饱腹信号’,帮助控制食量;脂联素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预防糖尿病。同时,脂肪还是免疫细胞的‘栖息地’,适量的脂肪能为免疫细胞提供能量,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临床研究发现,体脂率过低的人,感冒、感染等疾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体脂率正常的人。

如何区分“好脂肪”“坏脂肪”

脂肪的“好”与“坏”,主要取决于其化学结构。专家介绍,脂肪分为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三类,其中不饱和脂肪酸是“好脂肪”,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是“坏脂肪”,两者对健康的影响天差地别。

“不饱和脂肪酸又分为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它们能改善血脂水平、保护心血管、维持大脑功能,是人体必需的脂肪酸。身体无法自行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取。”专家解释,单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来自橄榄油、茶籽油、菜籽油、牛油果、坚果;多不饱和脂肪酸则来自深海鱼、亚麻籽、奇亚籽、大豆油、葵花籽油。

专家建议,每天摄入的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占比不低于60%。烹饪时优先选择橄榄油、茶籽油,每周吃2—3次深海鱼,每天吃一小把原味坚果,就能满足身体对好脂肪的需求。

作为坏脂肪,饱和脂肪酸主要存在于动物脂肪和部分植物油中,例如猪油、牛油、黄油、肥肉、动物内脏、棕榈油、椰子油,过量摄入会升高血液中的“坏胆固醇”,增加动脉硬化、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应控制在每日总脂肪摄入量的10%以下,不是完全不能吃,而是要适量,比如每周吃1—2次动物内脏,每次50克左右,既能补充营养,又不会过量。”专家建议。

反式脂肪酸则是“最坏的脂肪”,不仅会升高“坏胆固醇”,还会降低“好胆固醇”,对心血管的危害远超饱和脂肪酸。它主要来源于人工氢化植物油,常见于加工食品中,例如油炸食品、烘焙食品、人造黄油、起酥油、代可可脂巧克力。“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量应低于每日总能量的1%,最好为零。”专家提醒,购买包装食品时,要仔细查看配料表,若含有“氢化植物油”“部分氢化植物油”“人造奶油”“起酥油”等字样,即使标签上写着“零反式脂肪酸”,也可能含有微量,因为我国标准是每100克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不高于0.3克即可标注为零,应尽量少吃或不吃。

专家建议:控制总脂肪摄入量,占比要合理;优化脂肪来源,搭配其他营养素,实现“吃动平衡”;特殊人群,控脂“个性化”,在享受美食的同时,科学控脂。


(审核:欧云海)

推荐阅读

脂肪分好坏,科学吸收“脂”关重要

专家指出,导致血管堵塞、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主要是坏脂肪,而好脂肪反而能保护心血管, 但也并非坏脂肪都不能碰,动物油中确实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但适量食用能提供维生素A、D等脂溶性维生素。专家介绍,脂肪分为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三类,其中不饱和脂肪酸是好脂肪,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是坏... [详细]

“坑老”陷阱花样百出,如何守好老人的“钱袋子”?

针对办案中发现的老年人消费领域常见问题,如坑老直播间,可联合相关部门及互联网平台,开展专项打击治理行动。徐修雷等受访人士建议,要创新形式、持续加大针对老年人的普法宣传力度,将宣传重心向线上延伸,利用老年人及其子女高频接触的线上社交渠道,精准推送案例释法类短视频、图文,揭示夸大宣传、干儿女剧本等典... [详细]

这种“累”别硬扛!医生提醒持续乏力或是身体在预警

深秋时节,不少人容易把持续乏力归为秋乏。医生提醒,健康管理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面对不明原因的持续乏力,别抱硬扛就好的侥幸心态,若自我干预后乏力未缓解,还伴有体重骤变、发热、胸痛等情况,需及时就医,通过血常规、血糖、甲状腺功能等检查,排查潜在问题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