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牛雪花牛肉“圈粉”全国:恒都如何用品质重塑国产牛肉话语权
当消费者在商超冷柜前拿起一盒印着“恒都”标识的和牛雪花牛排时,他们或许不会想到,这份来自内蒙古草原的美味牛肉,背后是一场关于中国牛肉产业从“跟跑”到“领跑”的突围战。2024年,恒都牛肉凭借全产业链布局与产品创新实力,成功跻身内蒙古赤峰市民营企业50强。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其十年如一日深耕牛肉产业的肯定,更彰显了企业在国产牛肉品质升级道路上的标杆地位。而在今年,历经三年匠心培育,恒都成功育出国产和牛,以此为契机,正强势推动国产牛肉从“大众食材”迈向“品质消费”的转型升级之路。这场产业变革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鲜为人知的“破局密码”?
在高端牛肉市场,进口和牛曾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恒都牛肉却用三年时间,在内蒙古草原上书写了一场“国产逆袭”的传奇。培育初期,恒都面临和牛冻精与母牛适配性差导致受胎率低、胚胎移植受体牛筛选标准不明确等技术难题,其科研团队通过数百次试验优化人工授精技术,制定严格受体牛筛选流程及术后护理方案,将受胎率和胚胎移植成功率大幅提升至国内领先水平。如今,恒都已培育出三千余头优质和牛,犊牛死淘率从20%降至7%,6月龄体重可达约200公斤,肉质大理石花纹等级达A5级。
在消费端,恒都牛肉的“破圈”秘诀在于对场景的精准洞察。针对家庭消费者,其推出的原切牛排系列,搭配现有酱料包,让厨房新手也能轻松煎出外焦里嫩的牛排;针对年轻群体,恒都推出露营牛肉串,无需腌制直接烧烤,满足户外场景下的“仪式感需求”;而在餐饮端,恒都为高端火锅店推出的“雪花肥牛卷”,涮煮8秒即可入口即化,成为火锅店的“引流爆款”。这种“场景化产品矩阵”不仅打破了传统牛肉产品的同质化竞争,更让恒都牛肉成为不同消费群体的“社交货币”。
在恒都牛肉的产业链中,一块牛肉的价值远不止于餐桌。在养殖端,企业通过“种养结合”模式,将牛粪转化为有机肥,用于种植牧草与玉米,形成“牧草喂牛—牛粪肥田—田产饲料”的循环链条,每年减少化肥使用量超2000吨;在加工端,恒都引入光伏发电系统,屠宰车间50%的用电来自清洁能源,每年减少碳排放约1500吨;在物流端,冷链车采用液氮速冻技术,较传统冷冻方式节能30%,且能更好地保留牛肉的营养与风味。
这种“从土地到餐桌”的绿色闭环,让恒都牛肉成为国内首个通过“碳中和认证”的牛肉品牌。消费者扫描产品溯源码,不仅能查看牛肉的“前世今生”,还能看到其生产过程中的碳足迹数据。这种“透明化”的环保理念,让恒都牛肉在年轻消费者中收获了“绿色口碑”。
从国产和牛的诞生到场景化产品的创新,从绿色生态的闭环到文化价值的赋能,恒都牛肉的“破局”之路,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成长史,更是中国牛肉产业从“代工贴牌”到“品牌出海”的缩影。未来,随着恒都和牛雪花牛肉在市场上的布局加速,这块来自内蒙古草原的“中国牛肉”,或将改写业内高端牛肉市场的竞争格局。
(审核:支艳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