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斤斤计较”到“为爱发电” 年轻人为何热衷情价比消费?

2025-04-10 06:15 来源:中国妇女报
查看余下全文
(审核:欧云海)
光影之间
光影之间
记者专栏

首页 > 要闻 > 正文

从“斤斤计较”到“为爱发电” 年轻人为何热衷情价比消费?

2025年04月10日 06:15   来源:中国妇女报   

从“斤斤计较”到“为爱发电”

年轻人为何热衷情价比消费?

专家提醒:要避免“情绪消费”沦为“成瘾性消费”

●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升和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年轻人不仅追求商品的性价比,更注重消费过程中带来的情感满足和社会意义

● 当年轻人过度依赖“情价比消费”,将其作为关系的唯一纽带时,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交能力也会发生明显退化

● 要加强批判性消费教育,帮助消费者解构消费符号,识别商家的营销手段,培养理性消费观念

清晨六点,菜市场里已是熙熙攘攘,65岁的李阿姨穿梭在各个摊位之间,手里的小本子密密麻麻记满了菜价,嘴里念叨着:“每分钱都要精打细算,得给孙子攒着上大学呢。”

“这个月又剁手了648元!”与此同时,在北京西二旗某互联网公司,“95后”程序员小张兴奋地展示自己最新入手的游戏皮肤,“虽然只是个虚拟外观,但每次操作时特效炸裂的感觉太棒了。况且加班这么累,花钱让自己玩得开心,很值得。”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消费选择从“性价比”转向“情价比”,更加愿意为自己热爱的事物“为爱发电”。为什么两代人的消费决策出现了差异?年轻人为何愿意为体验付费?近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对消费观念的转变进行了调查。

从“买商品”到“买开心”

大学城不远处的剧本社里,22岁的大学生默默沉浸在一场民国谍战剧本中。随着剧情的推进,她眼含热泪读完角色独白:“这封信里的家国情怀太戳心了!”游戏结束后,她熟练地扫码支付了158元。这已经是她本周第二次为剧本杀买单了。“熬夜写论文的压力全都在这场戏里释放了,这种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玩的快乐很难用性价比衡量。”

天津城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闫妍认为代际经历差异是导致消费观念分化的重要原因:在过去,人们的消费以实用性优先,习惯把“值不值”挂在嘴边;而成长于市场经济繁荣期的年轻一代则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深度满足,更愿意为“燃不燃”“戳不戳心”买单。

复旦发展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2024)》显示,青年网民在进行消费决策时,“好心情”成为首要考虑因素。

“这其实是两个时代的对话。”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研室主任沈尤佳解释道,以前人们对“性价比”的理解更多地集中在价格、质量方面,更倾向于选择传统的购物方式。而如今的年轻人则不同,他们不仅追求商品的性价比,更注重消费过程中带来的情感满足和社会意义。

“情价比消费”兴起

“这条马面裙花了我半个月生活费,但很值!”汉服社的大二学生雅琪小心翼翼地抚平裙摆上的云纹。她的衣柜里挂着三套不同花色的马面裙,最贵的一条标价1280元。“每次穿着参加活动,都会有人来找我问链接。”她眼睛发亮地说,“那种找到同好的感觉,比衣服本身珍贵多了。”

“这不是简单的购物行为,而是年轻人在通过消费符号来构建自己的身份认同。他们购买具有特定符号价值的商品,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自己的消费行为,以此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关注。”沈尤佳认为。

抖音电商数据显示,2023年“新中式”服饰订单量暴涨195%,马面裙更创下841%的惊人增速。“现在年轻人买的不是衣服,是文化认同的入场券。”闫妍这样解读。

在潮玩圈,这种改变同样显著。在某盲盒商店前,大学生雯雯向记者展示她收藏的第三十六个盲盒:“抽隐藏款时像彩票开奖,收集得越多就越有成就感。”在她看来,拆盲盒的仪式感和圈层归属感,比玩具本身更有吸引力。数据显示,该品牌“情绪盲盒”系列首月销量突破百万件,用户评价中“治愈感”提及率是“做工精致”的三倍。

“‘情价比消费’的本质体现了个体基本满足物质需求后,通过消费实现自我表达、情感联结与精神成长的需求。”沈尤佳解释说。

闫妍认为,“情价比消费”这一模式还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深层次向往,这一趋势也推动着企业品牌的销售策略转向深度情感的共建。

当情感价值演变为现实社交的降维

“80块钱买的联名钥匙扣,一周就断了,质量还不如9块9包邮!”25岁的动漫爱好者小吴无奈地向记者展示手中断裂的钥匙扣。近年来,盲盒经济持续火热,但随之而来的消费纠纷也大幅增加。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2022年盲盒投诉量同比增长61.72%,而截至2024年,相关投诉已超过2100条,主要集中在虚假宣传、商品质量差、售后推诿等问题上。“拆开发现有瑕疵,商家却说盲盒不退不换,只能换货或给张优惠券。”手办爱好者小郑告诉记者,她购买的一款盲盒手办存在多处明显瑕疵,但客服态度强硬,坚称“盲盒商品特殊性”不支持退货。

在沈尤佳看来,“情价比消费”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隐忧。盲盒、虚拟商品等消费被异化为“数据符号”,取代了消费者的真实情感体验。联名球鞋、限量手办等商品正逐渐演变成“社交货币”,其象征意义远超使用价值。算法推送和饥饿营销也不断刺激着公众的非理性消费,甚至以消费来证明自身价值,陷入了“越消费越空虚”的循环。

“我们有个200人的盲盒交流群,但线下聚会时反而没话说,大家都在低头刷手机比谁抽到的款式稀有。”像小林这样的遭遇并非个例。当年轻人过度依赖“情价比消费”,将其作为关系的唯一纽带时,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交能力也发生了明显退化。

当下,新型消费模式蓬勃发展,为保障其稳健前行,国家多管齐下、积极作为。由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通知,明确提出不得诱导沉迷、过度消费等要求,各大电商平台也纷纷升级管理措施。“现在每次付款前,平台都会弹出‘冷静期’提示。” 小林表示,平台的这些举措让她上个月的盲盒支出减少了40%。

在享受新消费模式带来的乐趣时,如何保持理性消费的边界,仍是每个年轻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沈尤佳建议,避免“情价比消费”沦为资本操纵的“成瘾性消费”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在社会层面,应通过组织社区活动、兴趣小组等方式,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互动,减少人们对虚拟消费的过度依赖。在教育层面,要加强批判性消费教育,帮助消费者识别商家的营销手段,培养理性消费观念。政府应完善政策监管,制定相关法规限制成瘾性设计,如要求盲盒标注概率、限制未成年人消费等。企业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公开生产过程,减少信息不对称,为消费者提供更加透明、可靠的商品和服务。

(白晨)


(审核:欧云海)

推荐阅读

网购发生问题后找不到卖家?新规来了!

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发布首个市场监管行业标准——《自然人网店管理规范》(以下简称《管理规范》)自然人网店监管存漏洞“目前,自然人网店约占平台内经营者总量的57%,是网络交易经营者的重要组成部分。海量的自然人网店既是活跃平台经济的重要主体 [详细]

春暖花开,科学减重正当时!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褪去厚重的冬衣后,许多人开始关注身材管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健康管理医学中心主任张卿表示,春季是户外运动的好时机,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