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旅游请牢记这些健康防护要点
眼下正值旅游旺季,然而气温居高不下,潮湿闷热的环境蚊虫易滋生,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虫媒传染病进入高发时段;各地美食诱人,可稍不注意饮食卫生,肠道传染病也可能“找上门”。8月7日,西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健康提示,为广大出行者送上实用防护指南,让大家在领略美景、享受美食的同时,筑牢健康防线。
做好健康预判备足防护用品
“打包行李之余,‘健康功课’得提前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普专家胡妮提醒,如果近期出行,建议大家提前查询目的地及途经区域的蚊虫密度、传染病预警信息,做到有备无患。备好含避蚊胺(浓度10%~30%)或派卡瑞丁(浓度5%~20%)的驱蚊产品,儿童建议优先选择派卡瑞丁成分的驱蚊产品,更为温和安全。
衣物选择上,优先挑选轻薄透气的棉质或速干材质长袖长裤,既能抵御阳光直射,又能减少蚊虫叮咬,一举两得。若计划前往乡村、山区等蚊虫较多的区域,便携蚊帐也应纳入行囊,为夜间休息增添保障。
住宿预订时,优先考虑门窗装有严密纱窗、房间配备蚊帐或电蚊拍的酒店。入住后,仔细检查室内是否有积水,及时清理花盆托盘、冰箱接水盘等易积水处,从源头切断蚊虫繁殖路径。行程中保证每天7到8小时的睡眠时间,避免因过度劳累降低身体免疫力。
筑牢健康屏障安心畅享旅程
火车、汽车、高铁是旅途中的主要公共交通工具。胡妮提醒,乘坐大众公共交通工具时,务必随身携带免洗洗手液或消毒湿巾。扶手、座椅等公共区域人多手杂,触摸后应及时清洁手部,坚决避免用未清洁的手揉眼睛、摸口鼻,降低病菌入侵风险。
在景区游玩时,注意在清晨5-7时、傍晚6-8时蚊虫活动的高峰期避开草丛、竹林、水边等蚊虫密集区域。若因游览需求必须前往,需提前20分钟涂抹驱蚊水且每隔4~6小时补涂一次,这样才能持续保持防护效果。
饮食安全关乎旅途健康,就餐时要尽量选择持有《食品经营许可证》、卫生条件良好的餐馆。肉类、海鲜、鸡蛋等食物必须彻底煮熟,坚决杜绝食用带血丝的牛排、醉蟹等半熟食物。喝水应尽量选择烧开的白开水或正规品牌的瓶装水,洗水果、漱口也应使用安全水源,尤其是在偏远地区,切不可轻易饮用井水、河水,谨防“病从口入”。
“虽已立秋,但高温天气仍在持续。大家长时间外出最好随身携带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防暑药品,以备不时之需。每隔1~2小时补充一次水分,可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或运动饮料,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不要等到口渴了才想起喝水。”胡妮补充提醒,出行时,务必做好防晒措施,戴帽子、打遮阳伞,减少皮肤暴露在阳光下的面积。若出现头晕、心慌、出汗过多等中暑前兆症状,要立即转移到阴凉通风处休息,解开衣领,用湿毛巾擦拭身体降温,必要时及时就医。
科学应对处置及时就医诊治
旅行途中如果被蚊子叮咬后出现持续高烧(39℃以上)、头痛、关节肌肉疼痛、皮疹等症状,可能是蚊媒传染病的信号。此时,应立即记录发病时间、症状变化,尽快前往当地正规医院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旅行史,助力医生准确诊断。
若出现上吐下泻、腹痛、呕吐物带血等肠道不适情况,同样要及时就医。同时保留好就诊单据、所吃食物的样本或照片,方便医生判断病因。无论哪种不适,都要多喝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休克。
旅行结束后的14天内,要密切关注自己和同行者的身体状况,一旦出现上述不适症状,就医时详细告知医生去过的地方、接触过的人群,为医生的诊断提供全面信息。 (王江黎)
(审核:欧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