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年轻化,“三大帮凶”易让人中招
“我天天治脑梗,没想到自己才45岁也得了脑梗。”近日,一位救治无数脑梗患者的医生自己也得了脑梗的话题冲上热搜,“脑梗年轻化”问题引发众多网友关注。为何脑梗呈年轻化趋势?哪些高危因素可能导致脑梗?如何远离脑梗的威胁?对此,湖南省人民医院介入血管二病区副主任医师康超文进行了详细解答。
45岁的治脑梗医生得了脑梗
最近,上海一位救治了无数脑梗患者的李医生在视频中分享:“今年我45岁,最近也脑梗了。”李医生晒出了他的磁共振报告,显示确诊为“双侧额叶及放射冠区腔隙性梗塞灶”,俗称“腔梗”,属于脑梗的一种。所幸的是,目前他处于无症状状态,暂不需要治疗。
长期帮患者治脑梗的医生,为何自己才45岁就未能幸免?李医生表示,自己的脑梗与“过劳”密切相关。由于工作需要,他经常半夜上急诊手术,甚至有一次在高烧的情况下仍拖着虚弱身体抢救患者,最终自己也因体力不支倒下。
李医生提醒,脑梗呈年轻化趋势,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
20岁的小杨就是一个明显的案例。近日,小杨躺在湖南省人民医院急诊科病床上,右半边身子完全不听使唤,说话也含糊不清。这个刚上大二的男生,从前一天晚上起在宿舍打游戏,次日凌晨时分突然栽倒在键盘上。医生诊断,他得了脑梗。听到这个消息,他的父母很惊讶:“我儿子年轻力壮,怎么可能脑梗?”医生告诉他们,脑梗并不是老年病,它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人群中,年轻人也需关注心血管健康,采取健康生活方式,预防脑梗发生。
脑梗年轻化有三大“帮凶”
康超文解释,脑梗全称脑梗塞,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脑卒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之一。它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诱发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继而诱发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疾病。
《中国卒中报告》数据显示,在所有脑梗患者中,40岁以下人群所占比例正在逐年上升,2012年这个数字是9.3%,到2022年已经接近15%。也就是说,现在每7个脑梗患者里,就有一个是年轻人。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导规范(2021年版)》指出,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年轻化的趋势。目前,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居民的第一位死亡原因,同时是单病种致残率最高的疾病。
为什么越来越多年轻人患脑梗?这主要与两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油腻、作息不规律、缺乏运动、身体肥胖以及吸烟、酗酒等;二是疾病因素的影响,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动脉硬化、房颤等,均会增加脑梗的发生风险。
“简单来说,脑梗年轻化有三大‘帮凶’。”康超文表示,一是熬夜,熬夜像个“小偷”,偷走血管修复时间,让血管壁越来越脆;二是“高油高糖”饮食,有关研究显示,一顿炸鸡=喝下30毫升油、一杯奶茶=20块方糖,高油、高糖饮食会催生“血管垃圾”,多余的脂肪贴在血管壁上,就像水管里的油污,随时堵塞血管;三是打游戏久坐不动,血液流速变慢,就像河流流速慢了会淤积泥沙,容易形成血栓。
别忽视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康超文表示,脑梗患者轻者表现为偏侧肢体麻木、无力或者是瘫痪、口眼歪斜、言语不清,甚至不能言语、眩晕、头痛、视物模糊、吞咽困难、饮水呛咳,严重的可出现昏迷、大小便失禁甚至死亡。若出现以下4个前兆,要及时就医:
疲倦想睡觉:很多时候,我们会在身体疲劳、睡眠不足情况下打哈欠,这是身体氧气不足的表现。如果一个正常人常打哈欠,有可能是动脉阻塞导致大脑缺血的表现。
视力突然下降:视力突然下降,表现为眼前一片漆黑、视力变得模糊,但一段时间后恢复正常。除了眼部可能存在病变之外,更应该警惕是脑梗的前兆。
头晕、头痛、呕吐:头部不适的原因很多时候是脑部血液或氧气不足,如果一段时间内出现较多的头晕、头痛或者持续性头痛、伴有恶心想吐的情况,一定要重视。
四肢麻木或不灵活:拿着的物体突然不受控制从手中滑落或四肢无力、麻木,很大程度是脑部的问题。大脑缺血、缺氧会影响四肢的运动,若出现四肢麻木或者身体不灵活的情况,要注意脑梗的风险。
当然,快速判别脑梗还有个简单方法——“FAST”口诀。其中,F(Face,面部下垂),观察面部是否出现一侧下垂,微笑时两边面部是否不对称;A(Arm,手臂无力),患者抬起双臂,看是否有一侧手臂无力下垂,无法维持抬起状态;S(Speech,言语障碍),患者说话是否含糊不清、用词错误或无法理解他人话语;T(Time,及时就医),如果出现上述任何一种症状,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千万别错过救命的黄金时间窗(3小时至4.5小时)。
“早干预、全管理”是预防关键
“脑梗可防可控,预防比治疗更重要!”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康超文提醒,预防脑梗,“早干预、全管理”是关键。
控制“三高”: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是脑梗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日常需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血糖等各项指标,并遵医嘱规律服药,将血压、血脂、血糖指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戒烟限酒,避免长期熬夜;坚持低盐、低脂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保持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将体重控制在健康范围内(BMI指数为18.5至24.9,男性腰围
(杨云龙 袁静 吴靖)
(审核:欧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