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饥饿,是饿着睡还是吃夜宵
深夜饥饿,是饿着睡还是吃夜宵
偶尔吃夜宵并不影响健康,但吃夜宵应注意从饮食规划、食物选择和习惯调整入手
“晚上这顿我必须吃,因为上夜班可能还会去吃点夜宵,否则半夜会饿醒。”“不行啊,为了减肥我晚餐基本不进食,只吃一个苹果或一根黄瓜。”……晚餐和夜宵吃与不吃,表面看是每个人不同的生活习惯,其实关联着身体健康的问题,尤其是在深夜饥饿时。通用技术航天医科湖南航天医院营养科主任张伟医师表示,解决深夜饥饿不是简单的二选一,偶尔吃夜宵也不会太影响健康。但是,要解决深夜饥饿的问题,需从饮食规划、食物选择和习惯调整入手。
38%的成年人存在规律性夜宵的习惯
35岁的程序员王先生因长期加班至凌晨,深夜都以泡面、烧烤食物等果腹。久而久之,体检显示他空腹血糖、胆固醇超标,晨起反酸、口苦。意识到健康亮起红灯后,他尝试戒掉夜宵,可深夜饥饿感如影随形,失眠愈加严重,白天工作时哈欠连天、效率暴跌。王先生在健康与生活、工作的拉扯间感到十分苦恼。
45岁的李女士为减重坚持“过午不食”,却陷入健康困境。每至凌晨,其胃部灼烧感如烈火般将她唤醒,白天频发头晕、手抖等低血糖症状。长期饥饿使她的皮质醇水平飙升,体检报告显示,其骨密度竟比同龄人低30%,潜藏着严重的骨质疏松风险。极端节食带来的副作用,正无情侵蚀着她的健康。
张伟表示,这两个病例代表了夜间进食问题的两个极端。王先生长期深夜食用高油、高盐食物,进食时间与食物选择均不合理,加重肠胃负担并扰乱代谢;李女士盲目追求减重而午后不再吃东西,严重忽视人体基本能量需求,导致身体机能受损。其实,临床上超过半数的代谢紊乱患者存在类似的夜间饮食误区,需引起重视。
张伟说,王先生、李女士的经历并非个例。据《中国居民饮食习惯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有38%的成年人存在规律性夜宵习惯,其中67%的人群对进食时机的选择存在认知误区。看似简单的“吃与不吃”背后,实则是人体代谢节律、激素分泌、消化系统运作等多重生理机制的复杂博弈。
深夜进食者患胃食管反流风险增大
张伟介绍,人体在夜间并非处于静止的代谢状态。当胃部排空4小时后,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120%,促使肝脏分解糖原维持血糖稳定。此时生长激素分泌达到白天的3倍峰值,这种“夜间修复激素”不仅能促进脂肪分解,还能增强线粒体功能。但持续空腹超过10小时,皮质醇水平会上升25%,压力激素可能引发晨起后的补偿性暴食。
睡眠研究显示,适度的饥饿感能提升深度睡眠时长。日本睡眠医学协会追踪发现,微饿状态下入睡的受试者,快速眼动睡眠(REM)周期延长18%。但空腹感超过疼痛阈值(胃酸pH值<1.5)时,迷走神经兴奋会导致觉醒次数增加。对糖尿病患者而言,夜间血糖波动可能引发“黎明现象”,晨起血糖异常升高风险增加40%。
深夜进食本质是与生物钟的对抗。人体夜间褪黑素分泌会抑制胰岛素敏感性,同样的食物在晚上10时后摄入,血糖峰值比下午6时进食高28%。美国《细胞代谢》杂志实验证实,夜间摄入500千卡脂肪,肝脏脂肪合成速度是白天的2.3倍。值得注意的是,高GI(血糖生成指数)食物会干扰下丘脑的食欲调节中枢,导致次日多摄入300千卡至500千卡热量。
消化系统在夜间进入低速运转模式,胃动力下降约40%。油腻食物需要6至8小时才能完全排空,直接导致78%的夜宵者出现晨起口苦现象。临床数据显示,晚上9时后进食人群,患胃食管反流的风险是正常饮食者的3.2倍,长期下去可能诱发巴雷特食管等癌前病变。
确实需要夜宵时要记住三个“优先”
张伟表示,对于健康人群,营养学家提出“20-5-3”原则:夜宵热量不超过日需量20%(约200千卡),进食时间与入睡间隔5小时,食物升糖指数低于55。推荐选择三种食物组合:缓释碳水食物:燕麦粥(血糖生成指数55)、全麦面包(血糖生成指数50);蛋白质组合:酸奶+奇亚籽、水煮蛋+芦笋;功能性饮品:洋甘菊茶(含芹菜素)、温牛奶(含色氨酸)。
特殊人群需要定制方案,比如健身者:乳清蛋白粉+半根香蕉(补充糖原);胃病患者:碱化可可粉冲饮(中和胃酸);孕期女性:核桃仁+无糖豆浆(补充α-亚麻酸)。
当然,如果要制定根本性的解决方案,调整晚餐结构比纠结是否吃夜宵更重要。建议将晚餐分为两段式:下午6时进食主要餐食(占全天热量35%),晚上9时补充微量营养。晚餐应包含10克以上膳食纤维,如200克蒸西兰花含4.5克纤维,能延长饱腹感5小时。哈佛大学研究发现,晚餐摄入足量ω-3脂肪酸(如100克三文鱼),可使夜间瘦素敏感性提升22%。
人体生物钟研究权威人士萨钦·潘达教授指出,建立规律的“进食-禁食”周期比单纯控制热量更重要。建议设定12小时连续禁食窗口(如20:00至次日8:00),让消化系统获得充分修复时间。当确实需要夜宵时,记住三个“优先”:液态优先固态,蛋白优先碳水,小分子(蛋类、豆制品、低脂奶类)优先大分子。
解决深夜饥饿问题需从饮食规划等入手
张伟介绍,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发布的《夜间进食管理专家共识》已经表明,偶尔吃夜宵不必焦虑,但连续3天深夜进食就需要调整饮食结构;判断需要夜宵的简单标准为“饥饿感是否影响入睡或导致夜间觉醒”;最优选择顺序是先尝试喝200毫升温水→等待15分钟→仍不适再考虑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
因此,解决深夜饥饿不是简单的二选一,而是要建立个体化的“代谢缓冲系统”。解决深夜饥饿,需要从饮食规划、食物选择和习惯调整入手。
首先要优化晚餐,增加蛋白质、膳食纤维,如鸡胸肉搭配绿叶蔬菜,采用分段式进食,晚上9时左右补充适量坚果、低糖水果。其次,若饥饿感难以忍受,可选择低热量、易消化的食物,如燕麦粥、水煮蛋、无糖酸奶等,避免高油、高糖食物。此外,可通过喝水、听音乐、阅读等方式转移注意力,减少对饥饿的关注。最后,建立规律作息和“进食-禁食”周期,帮助身体形成稳定的代谢节奏,从而减少深夜饥饿的发生。
深夜饥饿时饿着睡还是吃夜宵?张伟认为并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偶尔吃夜宵不会太影响健康,只要形成智慧的进食节奏,就能让深夜的每个选择都成为守护健康的基石。“我们需要倾听身体的代谢语言,结合自身情况,做出最适合自己的科学选择,从而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也能维护身体健康。”
(杨蔚然 姜欢 张璋)
(审核:欧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