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使用科技产品或降低患痴呆症风险

2025-05-16 06:34 来源:考消息网
查看余下全文
(审核:欧云海)
光影之间
光影之间
记者专栏

首页 > 要闻 > 正文

研究发现:使用科技产品或降低患痴呆症风险

2025年05月16日 06:34   来源:考消息网   

  参考消息网报道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网站4月14日报道, 随着首批大量接触科技产品的人群即将进入老年,科技产品的使用对认知能力下降风险有何影响?

  “数码痴呆假说”或被推翻

  美国得克萨斯州两所大学的研究人员试图通过一项新的汇总分析研究解答这一问题,该研究是对之前研究的回顾总结,于4月14日发表在《自然-人类行为》杂志上。该调查针对的是“数码痴呆假说”,该假说认为,终身使用科技产品可能会增加人对科技的依赖性,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削弱认知能力。

  密歇根州立大学神经病学和眼科医学主任阿米特·萨奇德夫说:“在青中年时期较为活跃的大脑,在老年阶段也会更具适应性。”萨奇德夫并未参与这项研究。

  不过,上述研究作者发现,数码痴呆假说可能并不成立。他们分析了针对41.143万名老年人开展的57项研究,发现使用科技产品与认知障碍风险降低42%相关。认知障碍的定义是具有轻度认知障碍或痴呆症诊断,或是在认知测试中得分低于平均水平。

  根据这项新研究,科技产品包括电脑、智能手机、互联网、电子邮件、社交媒体或是“综合/多用途”产品。

  “即使针对教育、收入和生活方式等相关因素进行调整后,研究结果仍令人欣慰:这种积极的影响似乎和其他因素无关。”该研究的联合首席作者、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校区戴尔医学院神经学副教授贾里德·本奇在电子邮件中写道。

  作者们在8个数据库中搜索了截至2024年所发表的研究,选择了57项进行主要分析。其中的20项研究对参与者进行了平均6年的跟踪研究。37项横断面研究测量了某一时间点的健康数据和结果。研究开始时,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68岁。

  研究 作者说,虽然科技产品的使用通常与认知能力下降风险降低相关,但使用社交媒体的结果却与此不一致。

  研究报告的主要作者之一、贝勒大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教授迈克尔·斯卡林通过电子邮件表示,在136项研究中,没有一项研究报告称,认知障碍风险增加与使用科技产品有关,这种一致性可谓“相当罕见”。

  位于波士顿的布里格姆和妇科医院中风和脑血管疾病科主任克里斯托弗·安德森说,这项研究是“对过去18年或20年间整个领域进行的一次组织严密、执行到位的汇总分析”。安德森并未参与这项研究。

  并非可以随心所欲使用

  但如果就此认为这项研究的发现意味着你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科技产品,大脑无论如何都不会受到影响——那未免有些草率了。

  本奇说:“我们的研究结果并非是对无意识的刷划电子产品这一行为的全面认可。而是一种提示,表明带给我们互联网的这一代人已经找到了从这些工具中获取净积极影响的办法。”

  尽管这项研究意义重大,但各类科技产品的使用与大脑健康之间的关系仍存在许多不确定性。

  专家说,这项研究的一个局限性就是它没有具体说明人们是如何使用科技设备的。因此,目前尚不清楚参与者使用电脑或手机的方式是否有意地锻炼了大脑,也不清楚究竟哪种使用方式与保护认知最为相关。

  安德森说,由于缺乏科技产品使用时长的相关信息,无法得知是否存在有害阈值,以及是否只需很短时间就能提高认知。

  萨奇德夫说,这些问题很难解答,“因为我们要确定的科技产品的使用量非常大。将其中一种科技产品的使用及影响单独分离出来很困难,且想要测定科技产品整体生态系统及其影响也具有挑战性”。

  此外,安德森还表示:“考虑到如今科技产品无处不在,人们所能接触到的,以及从出生起就接触到的此类产品数不胜数,因而也就无从推断未来数代人接触的科技产品数量。”

  安德森补充说:“考虑到这一群体在年轻时所接触到的科技产品,如今的时代,人们必须得适应这些科技产品。”

  复杂思维活动提升认知

  这项研究或证实了有别于数字痴呆假说的另类概念,即认知储备理论。该理论认为,即便大脑会随着年龄增长出现退行性改变,复杂思维活动也能够提升老年人的认知健康。

  萨奇德夫说,科技产品或可通过提高神经系统活跃度来降低认知能力下降的风险。在某些情况下,科技产品的使用也可促进社会联系,而社交孤立则与较高的痴呆症发病率相关。

  还有一种可能是,使用科技产品的老年人的大脑本身就比较活跃,或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而这也正是为何此类人群会花更多时间精力在科技产品上的原因。

  专家们说,由于这项研究没有参与者使用习惯的具体数据,因而无法从中得出科技产品有益认知健康的最佳使用方式。

  但安德森说:“研究结果表明,合理使用各类科技产品或许是最有益的,而这也与其他文献的结论一致。最让人释怀的是,研究指出,适度使用科技产品和认知能力下降之间没有关联。”

  萨奇德夫说,适度使用是最佳方式。专家称适度使用科技产品会在很大程度上使人快乐,带来真诚的联系、创造力以及心智的提升。

  他补充说,“在某种程度上讲,科技产品的使用应该是对身心有益的”,可以用它来进行娱乐。但如果因久坐屏幕前而感到眼睛或颈部不适,那就表明科技产品使用过量了。

  一些老年人不愿使用科技产品,认为学起来太难。但斯卡林等人发现,即使是轻度痴呆症患者,在接受训练后也能使用这些设备。斯卡林还补充说,尽管对于老年人而言学起来并不容易,但这种难度恰恰“反映了学习此类设备会对大脑产生有益的刺激”。(编译/文怡)



(审核:欧云海)

推荐阅读

课时被挤占、作业靠摆拍……一些中小学劳动课为啥沦为“走过场”?

2022年秋季学期以来,单独设立的劳动课出现在中小学生的课表里。但近期“新华视点”记者走访多地发现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倡导丰富多样的实践方式,学生直接体验和亲身参与,“做中学”“学中做”。 [详细]

食养药膳有益健康,中医教你这么选

“民以食为天,食以养为先。”随着人们主动健康意识增强,中医食养药膳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欢迎,但怎么选才“对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5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医专家作出详细介绍。“中医药膳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将不同中药与食物进行合理组方配伍,采用中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或现代食品加工技术制作而成的具有... [详细]

号称护眼的“大路灯”值得买吗

最近一段时间,落地护眼灯受到许多家长的追捧,因其形状酷似街边的路灯,也被称为“大路灯”。目前,大路灯的价格从几百元到近万元不等,还有一些大路灯号称能护眼、防近视。那么,大路灯真有此效果吗?据了解,大路灯普遍具有以下特征:“个头”大,高度通常在2米左右,重量一般在20千克左右;照明范围广,光线可以覆盖...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