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中西药“双管齐下”的隐形雷区

2025-05-22 06:47 来源:金陵晚报
查看余下全文
(审核:欧云海)
光影之间
光影之间
记者专栏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警惕中西药“双管齐下”的隐形雷区

2025年05月22日 06:47   来源:金陵晚报   

近日,有患者在石家庄某中医院购买了一种治疗失眠的中药饮剂,服用后很快发困,后该饮剂被检出非法添加地西泮(安定,即安眠药西药成分),随即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就此问题对该医院进行立案调查。虽然该案件正在调查之中,但这一事件引发大众对中西药相互作用下安全隐患的广泛讨论。

中西药“双管齐下”不是能发挥更大作用吗?中西药不当联用究竟暗藏哪些潜在风险?公众在多元用药场景下应把握怎样的原则?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中西药联用:1+1未必等于2

很多人误以为“中药治本、西药治标”,联用能“双管齐下”,却忽视了两者可能产生的“化学反应”。东部战区空军医院药剂科刘梅主任指出:“中药成分复杂,含生物碱、苷类、挥发油等数百种物质,与化学药物联用时,可能在药效、代谢、毒性三方面产生‘非预期效应’。”

从药效学出发,作用叠加可能变成“致命合力”。刘梅解释,以地西泮为例,其通过抑制中枢神经起效,若与远志、合欢皮等含天然镇静成分的中药合用,相当于对呼吸中枢实施“双重压制”,患者有陷入昏迷的风险;而含麻黄的中药与降压药联用,麻黄碱会直接对抗降压效果,导致血压骤升。

若从药代动力学考虑,代谢通路可能引发“交通堵塞”。“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干道’,但不当联用下的中药可能成为‘路障’或‘加速带’——甘草酸会加速地西泮代谢,缩短地西泮半衰期,使得药效大打折扣;黄连中的小檗碱则会‘封锁’代谢酶,让地西泮蓄积,中毒风险显著提高。临床曾记录患者联用后出现幻觉、肌肉震颤,误以为‘神经系统病变’,最终发现是药物代谢冲突所致。”刘梅解释。

而毒性协同则可能让“1+1大于2”。刘梅提醒:“部分中药本身具有肾毒性,如关木通含马兜铃酸,与地西泮、抗生素等经肾脏排泄的西药联用,相当于给肝肾‘双重施压’。临床上曾碰到肝肾功能不全患者联用后,血药浓度暴增至正常3倍,陷入昏迷并出现多器官损伤,抢救时发现肝肾已不堪重负。”

特殊人群:联用风险的“放大镜”效应

中西药不当联用的危害,特定人群需格外注意,包括老年人、孕妇与胎儿、儿童与青少年以及慢性病患者等。

“肝肾功能减退使药物半衰期延长3—4倍,叠加中药饮剂延缓胃肠蠕动,地西泮等药物易在体内‘堆积成山’。65%的老年联用者出现‘宿醉步态’,跌倒骨折风险激增5倍。”刘梅提醒,“对于慢性病患者而言,糖尿病患者联用含石膏的中药与降糖药,钙离子可能降低药物吸收率;含附子的中药如真武汤具强心作用,与地高辛联用时,可能因心肌收缩力叠加引发心律失常,需严格监测血药浓度。”

此外,孕妇、青少年等更应慎重。“地西泮等药物可穿透胎盘,妊娠早期可能导致胎儿唇腭裂,晚期则会让新生儿面临戒断综合征——出生后震颤、拒奶、惊厥,需住院接受专业干预。因此,孕妇与胎儿禁用地西泮。而未成熟的血脑屏障让西药更易损伤中枢神经,持续使用含地西泮中药的儿童,学习能力显著下降。”刘梅强调。

专家支招:中西药联用的“三不”与“三必做”

“曾经有患者咨询——大夫,我自行在中药里加了片安定,怎么头晕了?”刘梅坦言,这类“擅自混搭”的行为正是用药安全的最大隐患。“联用不是禁忌,但必须建立在科学评估之上。”刘梅强调,用药须牢记好“三不”和“三必做”原则。

用“三不”原则可以避开致命误区。“不做‘混搭发明家’。”刘梅强调,切勿自行在中药中添加西药,“很多人觉得中药加安定可以快速助眠,但地西泮单日最大剂量需严格控制,盲目加量可能突破安全阈值”。不信“速效神话”。“中药讲究辨证施治,失眠调理通常需1—2周起效,宣称‘当晚见效’的‘中药’极可能非法添加西药。”刘梅解释,此外还需要不搞“信息孤岛”。“认为‘中药是天然的,无须告知医生’是致命错误——比如甘草与解热镇痛药联用可能损伤胃黏膜,当归与抗凝药联用可能引发出血风险,这些都需医生综合判断。”

“三必做”则帮助筑牢安全防线——必做“用药交底”、必查“成分透明”、必做“定期监测”。“就诊时患者要携带所有正在服用的药物,包括保健品,用清单或照片形式告知医生:我正在吃降压药,是不是能跟这个药放一起吃?”刘梅建议,“还要查问清楚所服中药饮剂的明确成分,拒绝‘秘制配方’‘天然成分’等模糊表述。此外,长期联用者每1—2个月检查肝肾功能,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可增加血药浓度监测,一旦出现新发头晕、皮疹、血尿等症状,立即停药并携带药品就医。”

中药与西药,本是守护健康的“左膀右臂”,但前提是“组队有序”。刘梅提醒:“科学联用不是简单叠加,而是需要专业评估、主动沟通与全程监测的‘系统工程’。当我们带着审慎态度合理用药时,才能让药物真正成为健康的助力。”

(王海罗 于扬子 许桂丽 王婕妤)


(审核:欧云海)

推荐阅读

吃药时怎么喝水?很多人做错了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吃药时随便喝口水就吞下去了。但是,也别小瞧了吃药这件事,如果服药方法不正确,治病的良药也可能带来伤害。近日,“男子吃药只喝一口水致食管被药腐蚀”冲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吃药只喝一口水为什么会导致食管受伤?哪些药服用后需大量饮水,哪些药服用后应少喝水?哪些药饭前服药,哪些药饭后服... [详细]

芒种时节多湿热 健脾祛湿清心火

5日将迎来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芒种”。中医专家介绍,这一时期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闷热潮湿的环境易导致人体阳气外浮,湿邪内蕴,养生防病要注意健脾祛湿,静心养神。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佘远遥介绍,芒种时节,人体容易外感湿邪,而湿气易困脾,导致腹胀、食欲不振、大便黏腻等“苦... [详细]

户外小心蛇出没!被毒蛇咬伤怎么办?

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和创伤外科副主任袁伟表示,抗蛇毒血清含有特定蛇毒成分抗体,是目前最常用的能特异性中和体内游离蛇毒、阻止其继续损害器官的解药,但不同的毒蛇咬伤一般需选择不同的血清治疗。由于蛇的种类较多且分布差异性较大、患者伤情复杂、蛇毒毒理机制多样、基层医疗救治条件有限,广大民众无论在...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