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盐周”提醒:高盐饮食正在悄悄偷走你的健康

2025-09-16 06:19 来源:中国妇女报
查看余下全文
(审核:欧云海)
光影之间
光影之间
记者专栏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减盐周”提醒:高盐饮食正在悄悄偷走你的健康

2025年09月16日 06:19   来源:中国妇女报   何嫙

我国居民日均盐摄入量高达9.3克,几乎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量(不超过5克/天)的两倍。高盐饮食已成为高血压、脑卒中、胃癌的“隐形推手”。

50岁的张女士从未关注过自己的血压,常年保持着重口味的饮食习惯,直到突发剧烈头晕送医,测量发现血压高达220/110毫米汞柱。

今年9月是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其中第二周被定为“9·15减盐周”,今年的活动主题为“培养健康生活方式,筑牢家庭健康基石”。这项活动围绕家庭健康生活方式培养,强化“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等健康理念。

虽然“减盐周”年年在宣传,但我国居民日均盐摄入量仍高达9.3克,几乎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量(不超过5克/天)的两倍。高盐饮食已成为高血压、脑卒中、胃癌的“隐形推手”。

高盐饮食引发健康危机

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适量摄入有助于维持人体的酸碱平衡,确保身体内环境的稳定。但一旦过量,就会带来健康隐患。

高血压:盐中的钠离子会增加血管压力。每减少1克盐,血压可降低1~2毫米汞柱。研究表明,一个人每天多吃2克食盐,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升高2毫米汞柱及1毫米汞柱。

心血管疾病:全球每年因高盐导致的死亡约250万例。高盐饮食是脑卒中、心脏病和肾脏病死亡的最大独立原因。

肥胖与代谢病:高盐饮食会刺激食欲,间接增加热量摄入。

胃癌风险:盐分会损伤胃黏膜,促进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癌风险随高盐摄入提升约25%~30%。

此外,高盐还会导致钙流失,增加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并加重肾脏负担。

中医认为,总想吃口味重的东西可能是肾阴不足引起。肾主水,肾气及肾阴肾阳对水液代谢过程中各脏腑之气的功能具有促进和调节作用。当肾中精气不足时,可因脏腑亏虚,不能摄纳精气而精气外漏,导致口味异常。

随着年龄增长,味觉功能会逐渐减退。老年人需要更高浓度的味道才能感受到与年轻时相同的口感。中医认为,随着年龄增长,肾气逐渐衰弱,味觉功能也随之减退。

在中医理论中,咸味属于五味之一,与肾脏关系最为密切。《黄帝内经》提到“咸入肾,过咸则伤肾”,适量摄入咸味可以滋养肾精,但过量则可能伤害肾气。

高盐饮食主要有三大危害:伤肾耗精,过咸伤肾,肾气不足则腰膝酸软、夜尿频多;脾虚湿困,盐性咸寒,过量易致脾失健运,出现水肿、腹胀、乏力;血瘀阻络,盐滞血脉,气血运行不畅,加剧心脑血管病变风险。

这些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的研究不谋而合。食盐中的钠离子摄入过多,会增加血容量,升高血压,同时损害血管内皮,加重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科学减盐实用策略

减少盐摄入并不意味着牺牲口味。以下是几种科学减盐的方法:

使用定量盐勺:每勺2克盐,直观控制用量。每日人均盐量控制在3~4勺内。

巧用天然香料:花椒、八角、陈皮等辛香药材可替代部分盐,既增香又健脾温中。葱、姜、蒜、醋等天然调味品可增添食物风味,减少对盐的依赖。

改变放盐时机:出锅前放盐,能在保持同样咸度的情况下,减少食盐用量。

警惕“隐形盐”:腌制食品、加工肉类、调味料(如鸡精、蚝油)含盐量高。一勺酱油约等于1克盐。

选择低钠盐:对于大多数健康人群以及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患者,用高钾盐替代高钠盐是一种可行的减盐方式。但肾功能不全患者应慎用。

多食新鲜蔬果:钾元素能帮助排钠,平衡体内电解质。

逐步减少盐的用量,让味蕾慢慢适应。研究表明,人的味觉适应期大约需要3~8周,坚持低盐饮食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自己对盐的敏感度提高了。


(审核:欧云海)

推荐阅读

“防噎神器”能否代替海姆立克急救法?

孩子吃饭时不小心噎到了,关键时刻拿出海姆立克急救仪,按一下按钮,就能将异物吸出,整个过程也就几秒钟。热门款销量超7万件不少产品却无相关认证除了短视频平台,电商平台上也热销着多款防噎神器,产品名称各异,如海姆立克急救仪海姆立克防噎仪咽喉部负压急救吸引器等,产品外形大多类似气筒,由气囊面罩、气泵、安全... [详细]

职场“早鸟票”有必要抢吗

从高三毕业到大一暑假,一年里李欣悦已经完成了4段实习。实习市场的乱象需要制度性规范,事实上,教育部在2019年7月10日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和规范普通本科高校实习管理工作的意见》中曾对实习报酬和时长有明确规定:除临床医学等相关专业及实习岗位有特殊要求外,每天工作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4... [详细]

体感入冬、气象入冬、节气立冬,冬天到底来了没有?

10月以来,北方多地出现连阴雨天气,气温直线下降。为应对连续低温,山西太原19日开始提前供暖,比去年同期早了10余天。今年北方多地秋天短暂,可以说是刚从偏暖的夏天直接过渡到了10摄氏度左右的气温,有着从暖到冷的剧烈反差,这也会极大地强化入冬的感知,让人从心理上产生断崖式降温和提前入冬的感觉。专家提示,尽...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