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家:“异常多汗”当心“肺气虚”

2025-09-23 06:43 来源:金陵晚报
查看余下全文
(审核:欧云海)
光影之间
光影之间
记者专栏

首页 > 要闻 > 正文

中医专家:“异常多汗”当心“肺气虚”

2025年09月23日 06:43   来源:金陵晚报   

天气热出汗、运动后出汗,是身体正常的调节反应。但生活中总有一群人,明明没怎么动,坐着也能汗湿衣服;冬天穿得多,稍活动就后背冒冷汗;甚至吃饭、紧张时,汗水都会顺着脸颊往下淌。这种“异常多汗”到底是怎么回事?江苏省第二中医院肺病科主父瑶副主任中医师提醒,“异常多汗”不只是“怕热”那么简单,从中医角度看,这很可能是身体脏腑功能失衡的信号,其中“肺气虚”最为常见。

先分清:哪些情况属于“异常多汗”?

“正常出汗有明确诱因,且量适中、无不适。”主父瑶介绍,比如天气炎热、运动时、吃辛辣食物或喝热水时出汗,都属于身体正常调节,无须担心。但如果出现“无明显诱因”或“轻微诱因下出汗量远超需求”,就属于中医所说的“汗证”,需警惕健康问题。

常见的异常多汗表现包括:安静坐着也出汗,衣服常被浸湿;稍走几步、爬几层楼,就满头大汗、后背湿透;夜间睡觉时出汗,醒来后汗止(中医称“盗汗”),严重时能浸湿睡衣、被子;紧张、焦虑时,手心、脚心、腋下就冒冷汗;冬天比常人更爱出汗,且出汗后容易怕冷、感冒等。 “如果这些情况持续时间较长,就可能是肺气虚、阴虚、湿热等脏腑失衡导致的,不能单纯当成‘怕热’或‘体质虚’。”主父瑶强调。

肺气虚会导致多汗的关键在“肺主皮毛”

要理解异常多汗与肺气虚的关系,需先明白中医“肺主皮毛”的核心理论。主父瑶解释,这里的“皮毛”指皮肤和毛发,是人体抵御风寒、湿气等外界邪气的“第一道屏障”,而这道屏障的功能,全靠“肺气”来维持。

“简单说,肺气就像守护皮肤的‘守门人’,能牢牢锁住皮肤的毛孔(中医称‘腠理’),让汗液在该排出时排出,不该排出时不随意流失。”主父瑶进一步说明,当肺气虚弱时,“守门人”的力量减弱,毛孔就像没关紧的门,汗液容易“漏”出来,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卫表不固”。因此,肺气虚人群最典型的表现是“自汗”——白天清醒时无明显原因出汗,活动后更严重,同时还会伴随一系列“气虚”症状:出汗后怕风怕冷,一吹空调、风扇就容易感冒;总觉得没力气、不想说话,稍活动就累;偶尔气短、呼吸浅,皮肤摸起来偏凉;可能有轻微咳嗽,痰清稀量少,脸色、舌头颜色偏淡。“如果多汗同时符合2—3个症状,大概率是肺气虚导致的。”

不只肺气虚!异常多汗还有4种常见类型

“除了肺气虚,中医里异常多汗还有其他4种常见类型,症状和调理方向完全不同,必须学会区分,才能对症改善。”主父瑶详细拆解了不同类型的特点。

阴虚盗汗型:夜间出汗、醒来汗止。核心特点是“盗汗”,即夜间睡觉时出汗,醒来后汗立刻停止,严重时能把睡衣、被子浸湿。这类人群还会伴随夜间口干、喉咙干,偶尔潮热(一阵阵发热,像潮水般),手心、脚心发热,失眠多梦,舌头偏红、舌苔少。

“长期熬夜、压力大、频繁劳累的人,或更年期女性,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主父瑶解释,这是因为体内“阴液”不足,无法制约“阳气”,导致夜间阳气浮于体表,引发盗汗。

湿热内蕴型:汗液黏腻、有黄渍。这类人群出汗量多,且汗液黏腻,擦汗后皮肤会有黏糊糊的感觉,衣服上还可能留下黄色汗渍,尤其腋下、腹股沟等部位更明显。同时会伴随口苦、口黏,不想喝水(或喝水不解渴),大便偏黏滞(粘马桶),小便颜色偏黄,舌苔黄腻。

“爱吃辛辣、油腻、甜食,或长期喝酒的人,体内容易积‘湿热’,这些湿热通过汗液排出时,就会让汗液变黏腻、有颜色。”

营卫不和型:出汗无规律、怕风。出汗没有固定规律,有时白天出、有时晚上出,出汗部位也不固定(可能是额头、胸口或后背),核心伴随症状是“怕风”——稍微吹点风就不舒服,但不怕冷,也没有明显乏力、口干。

“多发生在刚感冒痊愈后,或近期受凉、劳累,导致身体‘营气’(滋养身体的气)和‘卫气’(守护体表的气)不协调,毛孔开合失常。”主父瑶说,这种类型多是暂时的,调理后恢复较快。

气虚不固型(非肺气虚):多汗+消化差。和肺气虚类似,也以“自汗”为主,但更偏向“脾气虚”,核心区别是伴随明显消化问题,如食欲不振、吃一点就饱、大便偏稀、肚子容易胀、脸色偏黄、四肢沉重无力。

“肺气虚侧重‘怕风、气短’,而这种类型侧重‘消化差、腹胀’,调理时要重点健脾益气。”

对症调理:不同多汗类型,日常改善方法不同

“异常多汗的调理关键在‘对症’,选对方法才能事半功倍,避免盲目补养。”主父瑶针对不同分型,给出了具体的日常调理建议。

■肺气虚多汗:补肺益气、固表止汗

饮食:多吃黄芪、山药、莲子、百合、小米等能补肺气的食材,可煮黄芪山药粥、百合莲子汤;

生活:避免频繁吹空调,出汗后及时擦干身体、换干燥衣服,防止受凉;每天做10分钟“腹式呼吸”(吸气时肚子鼓起,呼气时肚子收紧),锻炼肺功能。

■阴虚盗汗型:滋阴降火、敛汗

饮食:多吃银耳、百合、麦冬、梨、葡萄、黑芝麻等滋阴食材,避免辛辣、油炸食物;可用麦冬10g、玉竹10g煮水喝,缓解口干、盗汗;

生活:尽量23点前睡觉,避免熬夜耗伤阴液;睡前少喝水、不吃夜宵,减少夜间身体负担。

■湿热内蕴型:清热利湿、减少黏汗

饮食:多吃冬瓜、薏米、绿豆、赤小豆、苦瓜等清热利湿食材,少吃火锅、烧烤、甜食及喝酒;

生活:每天保证30分钟运动(如快走、慢跑),促进湿热通过汗液排出,但运动后要及时补水,避免脱水。

■营卫不和型:调和营卫、避风保暖

饮食:可适当吃生姜、大枣、桂枝等,帮助调和营卫,比如煮生姜大枣茶(生姜3片+大枣5颗煮水);

生活:注意避风保暖,避免再次受凉;适当散步、打太极,促进气血流通,帮助营卫协调。

■气虚不固型(非肺气虚):健脾益气、固汗

饮食:多吃茯苓、白术、南瓜、小米等健脾食材,可煮茯苓白术粥、南瓜小米粥;

生活:避免过度劳累,饭后不要立刻久坐,适当散步帮助消化。

这些情况需警惕!建议及时就医

“大部分异常多汗通过对症调理能改善,但如果出现以下情况,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医院中医内科或中医科就诊,让医生辨证开方,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主父瑶副主任中医师特别提醒,以下情况要及时就医:多汗持续超过3个月,尝试日常调理后无改善;多汗伴随明显体重下降、心慌、手抖、怕热(可能是甲状腺问题);出汗时伴随胸痛、胸闷、头晕、乏力(可能是心血管等疾病);夜间盗汗伴随咳嗽、低热、乏力(需排除特殊感染)。

“异常多汗不是‘小毛病’,而是身体发出的健康预警。”主父瑶强调,只要分清类型、对症调理,就能摆脱“黏腻难受”的困扰,让身体回归清爽舒适的状态。

(葛妍 苗卿 程晓)


(审核:欧云海)

推荐阅读

吃猪油更容易发胖?专家权威解释来了

猪油,在奶奶辈的厨房里占据着重要地位,一勺融化的猪油就能让寡淡的饭菜瞬间香气四溢,所以也容易让人陷入美味的陷阱。这种香气能够极大地刺激食欲,使得用猪油烹调的菜肴如猪油炒青菜、猪油拌饭格外诱人,容易让人胃口大开,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吃下更多的食物,导致总热量摄入超标。专家解释, 猪油的饱和脂肪比例比较高... [详细]

秋分养生正当时,专家支招防病保健康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黄欲晓介绍,今年秋分呈现燥湿交织的特点,燥气会让人们感觉口鼻干燥、咽喉不适,湿气又影响人体脾胃功能,导致感冒、咳嗽、过敏性鼻炎和腹泻等疾病高发。根据安全性不同,非处方药可分为甲类非处方药和乙类非处方药,甲类非处方药需在药店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同时要注意开封后的药品... [详细]

“一分钟高强度运动”有助延长寿命

美国一项研究发现,每天累计进行仅1分多钟高强度活动的人,在随后6年里的全因死亡风险远低于完全不进行高强度活动的人。为开展这项研究,他们让原本就参与大型健康研究的受试者佩戴监测设备一周,以评估其日常活动水平,并追踪观察这些人随后几年的死亡风险。这些受试者中超重和肥胖的比例高,健康水平总体上低于英国生...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