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课“嗜睡”或是这种“病”作祟

2025-09-25 06:37 来源:金陵晚报
查看余下全文
(审核:欧云海)
光影之间
光影之间
记者专栏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孩子上课“嗜睡”或是这种“病”作祟

2025年09月25日 06:37   来源:金陵晚报   王婕妤

不少人因为失眠而深受困扰,还有一群人却因为“随时随地”睡着而痛苦。他们常常不由自主地在各种场景下入睡,上课时不受控制睡觉,走着路突然睡着了,这种“秒睡”并非好事,尤其在白天难以维持长时间的清醒,这可能是一种罕见的病——发作性睡病。虽然发作性睡病发病率低,但因为临床症状差异大,公众普遍对这种病的认识不足,导致很多在儿童、青少年阶段发病的患者得不到及时的诊断治疗。近日,江苏省中医院紫东院区就收治了一名在体育课上睡着的小伙,被确诊为发作性睡病。

高中生体育课上竟“秒睡”

17岁的高中生小宇,是一名学习成绩优异的高二学生。班主任近期跟他父母反馈,发现小宇总在课堂上睡觉,小宇自己也表示,白天在学校老是不受控制地“断电式”入睡。小宇妈妈担心孩子课堂睡觉会影响成绩,每天晚上9点就督促小宇入睡。可即便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小宇仍不受控制地在课堂上睡着。

直到前不久,小宇在上体育课时,突然脚下瘫软,睡倒在地。旁边的老师、同学一边呼喊,一边拍挪他,十几秒钟后,他又清醒过来,于是自己爬起来,所幸只擦伤了膝盖,没有造成其他更严重的伤害。他回忆说:“当时虽然意识还比较清醒,但是身体极度困乏,眼皮一耷拉就怎么也睁不开,双腿一发软就倒了下去!”小宇家长意识到,孩子可能不是单纯的缺觉,赶紧带他到江苏省中医院紫东院区神经内科问诊。

“第一次在门诊见到小宇时,他的眼底带着明显的疲惫。”接诊的张秋池医师回忆,“根据他的情况,又考虑他这么年轻,当时我就判断他所患疾病可能为发作性睡病。”为了验证判断,张秋池先为他安排了两个检查——“睡眠监测”和“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睡眠监测排除了其他疾病,如生理性失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导致的白天嗜睡,而多次小睡潜伏期实验作为检测发作性睡病的金标准,确诊了小宇的这一病症。我们还为小宇做了下丘脑分泌素检测,以区分发作性睡病类型,确诊为发作性睡病1型患者。”

小宇在确诊并接受治疗3个月后,已经能正常上学,体育课也能参与简单的运动,但还不能剧烈活动。小宇妈妈告诉记者:“以前还以为孩子‘偷懒’,现在才知道是病,早发现、早治疗太重要了!”

“秒睡”到底是不是累了?

发作性睡病的发病率很低,每2000个人中只有一人发病,全世界约有300万发作性睡病患者,中国的发作性睡病患者约70万,占全球的四分之一。由于发作性睡病发病率低,临床症状差异大,导致公众普遍对本病的认识不足。

很多家长以为,孩子平时很健康,得这种病是不是因为学习太累了?“其实,发作性睡病的病因和‘累’关系不大,核心与大脑中的一种关键物质——下丘脑分泌素也叫食欲素有关。”张秋池解释,下丘脑分泌素是调节睡眠—觉醒周期的“开关”,能让人保持清醒。当大脑中产生下丘脑分泌素的神经元大量受损如丢失率超过80%时,“清醒开关”失灵,就会出现白天嗜睡、猝倒等症状。

目前医学上认为,这种神经元受损可能与一些因素有关,包括自身免疫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

“多数患者体内存在针对下丘脑分泌素神经元的自身抗体,可能是免疫系统‘误攻击’了自己的神经细胞,这是最主要的病因。此外部分患者有家族史,携带特定基因的人,患病风险会比普通人高。”张秋池提醒,环境因素也是重要方面,“感染如流感病毒、链球菌感染,或是压力过大、睡眠作息紊乱等,可能会诱发自身免疫反应,成为‘导火索’。”张秋池强调,发作性睡病不是“心理疾病”,也不是“意志力薄弱”,而是实实在在的神经系统疾病,与高血压、糖尿病一样,需要科学治疗。

出现这些“坏习惯”要当心

如何及早识别尽早治疗?专家提醒,了解发作性睡病的核心表现,“一主四辅”很重要。

“小宇的症状并非个例,发作性睡病的核心表现可以总结为‘一主四辅’,很多患者会先出现辅助症状,却容易被忽视。”张秋池提醒,核心症状就是不可抗拒的“白天嗜睡”,“小宇的课堂‘秒睡’,就是发作性睡病最典型的表现——白天过度嗜睡。”这种嗜睡和普通的“没睡够”完全不同,“无论身处课堂、办公室,甚至走路、吃饭时,患者都会突然感到强烈的睡意,哪怕前一晚睡眠充足,也无法控制,只能‘被迫入睡’,每次持续几分钟到几十分钟,醒来后会短暂清醒,但很快又会陷入困倦。”很多患者会因此影响学业或工作:学生上课漏听知识点,考试时犯困;上班族开会走神、工作效率下降,甚至因突然嗜睡发生意外如骑车时睡着、操作机器时注意力不集中。

“四大辅助症状”也容易被误解。“小宇体育课‘摔跤’,其实是发作性睡病的另一个典型症状——猝倒发作,这也是最危险的症状之一,约70%的患者会出现。通常在情绪波动时触发,如大笑、兴奋、愤怒、惊讶,表现为突然的肌肉无力——可能是嘴角下垂、说话含糊,也可能是手脚发软、站立不稳,严重时会直接摔倒在地。但发作时患者意识清醒,只是无法控制身体,持续几秒到几分钟后会自行缓解。小宇就是在跑步时情绪稍显兴奋,引发了下肢肌肉无力导致摔跤。”张秋池提醒,除了猝倒,还有三个症状也常伴随出现,却容易被当成“心理问题”或“坏习惯”。

约50%的患者会出现睡眠瘫痪。“通常发生在‘刚入睡’或‘刚醒来’时,患者意识清醒,却无法动弹、无法说话,有时还会伴随幻觉如看到黑影、听到声音,持续几秒到几分钟,会让人产生强烈的恐惧。”张秋池提醒,“约30%的患者会出现入睡前或醒后幻觉。入睡前可能看到闪光、人物、场景,如看到房间里有陌生人,或听到奇怪的声音;醒后可能混淆梦境与现实,如以为刚做的梦是真的。这些幻觉往往生动逼真,容易被误诊为‘精神异常’。”此外,患者虽然白天嗜睡,但夜间睡眠质量差,容易醒、多梦、打鼾,甚至出现睡眠中肢体抽动,进一步加重白天的困倦,形成“白天睡不够、晚上睡不好”的恶性循环。

张秋池提醒:如果身边有人尤其是儿童、青少年有这些表现,别再当成是“懒”或“压力大”,一定要尽早到正规医院的神经内科或睡眠医学科就诊。确诊发作性睡病,可通过多导睡眠图、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下丘脑分泌素检测等手段,科学管理可以回归正常生活。


(审核:欧云海)

推荐阅读

当AI“一本正经胡说八道”……

当前,AI正赋能千行百业,为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极大便利。针对不同需求, AI的训练、打分方式也不同。多方合力减少AI幻觉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去年12月,有2.49亿人使用过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占整体人口的17.7%。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现阶段的人工智能还不能全面替代人类的... [详细]

“老掉牙”的问题,不是“老了才掉牙”的问题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主任医师释栋说,年轻群体缺牙问题的发生,一方面是因为龋齿导致牙齿拔除,另一方面因为牙周疾病导致牙齿脱落。释栋说,牙周疾病是造成老掉牙的关键,年轻时如果确诊了牙周疾病,即便现阶段没有牙齿脱落,也极有可能随着年龄增长以及病程进展,牙齿逐渐松动脱落。 [详细]

治疗失眠 真的需要这么多“外挂”吗

据统计,目前中国有超过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失眠、打鼾、睡眠呼吸暂停等问题普遍存在,巨大的刚需市场助推了睡眠经济。一方面,容易陷入选择困难综合征,除了枕头和床垫,还得研究眼罩、耳塞、助眠灯、智能睡眠仪、呼吸机等。不过,《2025AI时代健康睡眠白皮书》指出,现有智能床垫的功能以被动监测为主,较少具备主动调...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