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柿子上市时 如何食用有禁忌
金秋时节,柿子挂满枝头,诱人的口感让不少人难以抗拒。然而,柿子虽美味,若食用过量或方式不当,却极易引发“柿石”,轻则给肠胃带来负担,重则需通过手术取“石”。近日,江苏省人民医院普外综合病区就收治了一名因食用大量柿子引发“胃柿石”的急诊患者。民间有句谚语“一个柿子十服药”,柿子营养及药用价值真的如此之高吗?怎样吃才能既享受美味而又有利于健康?
吃了柿子,胃里长出“疯狂的石头”
今年30多岁的张先生(化姓)此前回老家办事时,收到发小赠送的两盒柿子,因柿子口感香甜,张先生不知不觉便将两盒柿子全部吃完。可没过几天,张先生就出现了严重的腹胀症状。
起初,他以为是饮食过量导致,便自行食用了一些山楂试图助消化,不料腹胀不仅没有缓解,反而伴随明显疼痛。休息数日后,疼痛加剧,还出现了频繁的恶心、呕吐症状。家人见他捂着肚子在床上翻滚,痛苦难忍,立即将其送往江苏省人民医院就诊。
急诊医生对张先生进行腹部查体,并安排全腹部增强CT检查,初步诊断其为“胃柿石”。由于张先生胃内的“柿石”体积较大,医生告知需紧急住院并通过手术取“石”。这一结果让张先生既震惊又抗拒,他疑惑地表示:“我只是吃了点柿子,怎么就要开刀了,柿子还能变成石头?”
柿子的营养及药用价值
甜腻可口的柿子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和维生素B6等营养成分,以及膳食纤维和一些微量元素钾、铜、磷等。除此之外,柿子的药用价值也相当高。中医认为柿子甘寒微涩,不仅有凉血止血、润肺化痰、生津止渴、润肠通便的功效,还有助于降低血压、解酒以及防治缺碘引起的地方性甲状腺肿大。
民间有句谚语“一个柿子十服药”,真的是这样吗?
专家解释,这可以理解为两层意思:一是说柿子的药用价值高,吃一个柿子顶得上吃十服药,可以防治如上所说的多种疾病;二是将柿子比作药,药是不能随便吃的,有很多禁忌,否则反而会伤害人体,必须吃得合理,吃得科学。
柿子虽好
不能多吃
柿石是胃结石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不少人因空腹食用柿子或一次性食用过多柿子而引发“柿石”。江苏省人民医院胃外科主任徐皓介绍:“柿石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柿子中含有树胶、果胶及鞣酸。其中,果胶、树胶等物质遇到胃酸后,会形成不易溶解的质硬肿物;鞣酸则会与蛋白质结合,形成不溶于水的鞣酸蛋白。此外,胃酸与鞣酸相互作用,还会形成一种黏稠的胶状物,这种胶状物若与食物中的植食性皮、子、纤维及食物残渣结合,就会形成巨大团块状的质硬柿石。”
徐皓进一步解释:“‘胃柿石’在胃内会不断摩擦胃黏膜,可能引发胃炎、胃溃疡,严重时还会导致胃出血、胃穿孔。若巨大的胃柿石堵塞肠道,会引发肠梗阻;肠道蠕动过程中,肠黏膜与柿石反复摩擦,还可能导致黏膜出血,甚至穿孔,进而造成腹腔感染。患者通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腹部剧烈疼痛、呕吐、厌食等症状。”听完专家的解释,手术完的张先生懊悔不已:“以前真不知道吃柿子还会引发柿石,没想到这么美味的东西,贪吃竟会致病,看来再好吃的食物也得适量。”
远离7个食用禁忌
为帮助市民既能享受柿子的美味,又避免被柿石困扰,徐皓给出了七点科学食用建议:
1.避免一次性大量食用柿子,柿饼同样可能引发柿石,也需控制食用量;
2.不空腹食用柿子,空腹时胃酸分泌较多,浓度升高,更易导致蛋白质变性凝固,增加柿石形成的风险;
3.不食用未成熟的柿子,未成熟的柿子含有更高的鞣酸,极易形成柿石,需经发酵或成熟后才可食用;
4.食用柿子前需撕掉柿皮,柿子皮中的鞣酸是形成胃柿石的主要成分;
5.不与含高蛋白的食物同食,鱼、蟹、虾、海参等高蛋白食物,在鞣酸的作用下,极易凝固成块,形成结石;
6.了解并规避搭配禁忌,不与山楂、黑枣、甘薯、海带、酸菜及酸性水果同食;
7.老人和儿童应少吃柿子,老年人胃肠蠕动较慢、消化功能较差,儿童肠管较细、肠壁薄,分泌及蠕动功能易出现紊乱,食用柿子后更易引发不适。
这三类人不宜食用柿子
眼下正是柿子大量上市的季节。有人要适量吃,也有人必须远离柿子的美味。
营养专家提醒以下3类人不适合吃柿子——
脾胃功能不佳者:柿子性寒,如属脾胃虚寒、脾胃虚弱体质的人或宫寒女性不宜食用。同时,患有慢性胃炎、排空延缓、消化不良等胃动力功能低下者,胃大部分切除者均不宜食用柿子。
糖尿病人:柿子富含糖类,且大多是蔗糖、葡萄糖及果糖,吃后易消化,使血糖升高。
贫血患者:柿子中的鞣酸容易与食物中的铁结合,妨碍人体对食物中铁质的吸收,同时,两者结合形成的沉淀,会引起肠胃不适,甚至绞痛,故贫血患者不宜吃柿子。
专家还特别提醒,不仅柿子食用不当会引发结石,黑枣、山楂等富含果胶和鞣酸的水果,若食用方式不当,同样可能形成结石。因此,市民在食用各类水果前,应充分了解食物的特性,做到科学食用、健康食用。若食用柿子后出现胃肠道不适反应,需及时前往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姜海英 吴畅 王婕妤)
(审核:欧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