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吃梨有讲究,吃不好容易伤身
中医说,形寒饮冷则伤肺,又说,梨子可以润肺,那么,秋天还能不能吃梨?
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科主任、治未病科主任中医师沈佳介绍,立秋后“阳消阴长”,但秋老虎仍在,昼夜温差>8℃,湿度骤降,人体最直观的感觉是“干”。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燥邪伤津,易出现干咳、少痰、鼻衄、皮肤脱屑。而梨子味甘、微酸,性凉,归肺胃心经,90%水分加果糖、苹果酸、维生素C,可迅速补液、生津润燥,此外含配糖体“熊果苷”,有中枢性镇咳作用。所以有句话——梨是秋天大自然白送的“润肺口服液”。但是当呼吸道黏膜、胃肠道黏膜同时遭遇“低温+高水分”刺激时,局部血管收缩、纤毛活动下降、免疫屏障变脆,病毒细菌乘虚而入,出现鼻塞、咽痒、咳嗽等“秋凉小感冒”,这就是“吃梨吃坏了肺”的真相。所以,秋天吃梨子也有讲究,要辨体质、选时间、控温度、搭配料、限总量,方法对了,才能让梨成为“补肺果”,而非“伤肺雷”。
记住这5点,助你吃梨无忧
一是辨体质:先问是“寒底子”还是“热底子”。寒底子怕冷、手脚凉、易腹泻、舌淡胖有齿痕,梨要“加热减量”;热底子怕热、口干、便秘、舌红苔黄,可直接适量生食。
二是选时间:白天阳气旺,防御在线。推荐上午10时或下午4时,避开清晨、夜半阴气最盛时段。
三是控温度:“去冷”不等于“去凉”。室温放置2小时或温水(40 ℃)泡5分钟再食。也可以将梨子蒸熟或炖煮10分钟,凉性大减而润燥力仍在。
四是搭配料:“君臣佐使”抵消寒凉。经典组合有:川贝+梨,川贝母3克先煮水15分钟,加入去皮梨块再煮10分钟,适用于干咳少痰;花椒+梨:花椒7粒、梨顶切开去核,入花椒隔水炖20分钟,适合寒咳痰白;陈皮+生姜+梨:陈皮3克、生姜3片、梨1只同煮,既护胃又化痰;肉桂棒插入梨心烘烤,是北欧风与中医“引火归元”的奇妙混搭。
五是控总量:每日“1拳头”原则,去皮去核200克左右(约等于1个中等雪花梨),分两次吃;糖尿病者减半,监测血糖。
梨做“药膳”,推荐三款易上手润燥方:
【秋梨川贝膏】
材料:雪梨2千克、川贝母20克、冰糖150克、柠檬半个。
步骤:梨去皮核榨汁,川贝打粉,全部入砂锅,小火浓缩至1/3,加柠檬汁收膏,冷藏可存14天。
服法:每次1勺含咽,日2—3次,儿童减半。
功效:润肺止咳,清热生津。
【杏仁雪梨猪肺汤】
材料:南杏仁15克、雪梨2个、猪肺250克、陈皮3克、生姜3片。
步骤:猪肺灌水冲洗至发白,焯水后切块;全部入炖锅,加水1.5升,文火1.5小时,食盐调味。
适用:干咳少痰、声音嘶哑、长期吸烟人群。
【微波冰糖炖梨】
材料:雪梨1个、冰糖3克、枸杞5粒。
步骤:梨顶部切盖,去核,填入冰糖、枸杞,盖回;微波高火3分钟,焖2分钟;取出淋蜂蜜。
服法:睡前1小时热食,缓解夜间咽干咳嗽。
出现这4种情况,应立刻“停梨”就医
沈佳提醒,吃梨后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应立即停止吃梨,并及时就医。
1.咳嗽加重、痰量增多且色白泡沫状;
2.腹痛、腹泻>3次/日;
3.畏寒发热,体温≥38℃;
4.胸闷气促、夜间不能平卧。
以上症状可能是“寒凉”诱发急性支气管炎、哮喘或胃肠道感染,不能硬扛。
(葛妍 程晓)
(审核:欧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