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两地消委会联合发布2025年“双十一”消费提示:警惕价格先涨后降、虚假折扣
一年一度的“双十一”购物季已拉开帷幕。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11月6日,重庆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联合四川省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结合2025年消费市场新特点,发布消费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理性消费、防范风险。
优选正规渠道。消费者应优先选择资质齐全、信誉良好的电商平台及官方授权店铺,重点核查经营者公示的营业执照、行政许可及知识产权授权证明,清晰区分平台自营与第三方商家权责边界,避免误入无资质“黑店”。
切勿点击陌生短信、弹窗推送的高额返利链接或非官方二维码,不随意向第三方提供身份证号、银行卡信息及验证码,严防个人信息泄露引发资金风险。
按需理性消费。消费者切忌冲动消费,不要被优惠、折扣、便宜、返现等字眼冲昏头脑,不要因所谓凑单而忽略实际需求,盲目购买不必要的商品,造成闲置和资金浪费。
新型陷阱早防范。“双十一”促销规则更趋复杂,平台普遍设置多阶段预售与叠加优惠,消费者下单前务必重点确认以下事项:一是定金退还条件,依据电子商务法,消费者无违约时,商家不得克扣定金,需截屏留存“无违约可全额退款”条款;二是价格真实性,警惕先涨后降、虚假折扣,可通过比价工具核查历史价格,对未明码标价的商品坚决拒购;三是优惠延续性,换货时需与商家书面确认保留原优惠,拒绝商家以活动结束为由要求补差价的不合理要求。
收货验收严把关。购买食品、保健食品、家电等重点品类时,需强化细节核查。食品应查看生产日期、保质期及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保健食品销售页面须显著标示“不是药物,不能代替治疗疾病”提示,无此标识的坚决不购;家电需确认3C认证与能效标识,核对型号规格与宣传一致性。
留存消费凭证。消费过程中需系统性留存四类凭证:订单截图、支付记录、促销规则页面、聊天记录及直播回放片段。以上凭证保存3个月以上。遇到侵权行为,可优先与商家协商,明确提出退还定金+尾款、补发赠品等合理诉求协商无果可拨打12315热线、12345政务服务热线。
“川渝消费者遇权益受损可优先选择全国消协智慧315平台维权,平台整合AI智能问答、在线和解等功能,全程线上化且24小时受理。只需微信、支付宝搜索‘消协315’或访问官网实名登录,可便捷提交诉求附证据、追踪进度。”重庆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郑三波)
(审核:欧云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