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冷和抗冻,哪个更健康?防寒保暖,体内藏“密码”
一场秋雨一场凉,但街头的“穿衣温差”却格外醒目:有人依旧短袖配冰饮“硬扛”低温,有人早已裹上羽绒服“秒入冬”。这让不少人心生疑惑:怕冷和抗冻的人身体到底有啥差异?这种表现真的能反映健康状况吗?
怕冷不等于体质差
“其实对大部分人来说,身体对寒冷的敏感度更高。”江苏省疾控专家解释,人体皮肤和黏膜上的冷觉感受器数量,足足是热觉感受器的10倍,且大多分布在皮肤表层,能更快速捕捉低温信号。从进化角度看,这种“天生怕冷”是恒温动物的生存智慧——通过敏锐感知寒冷并主动规避,减少热量流失和器官损伤,是刻在基因里的保护机制。
但同样是怕冷,有人反应温和,有人却要“羽绒服焊身上”“被子叠三层”,这背后的关键在于人体的“应急产热”能力,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打哆嗦。专家介绍,当体表热量快速流失时,大脑会指令骨骼肌高频收缩,也就是打哆嗦,这个过程产生的热量相当于日常代谢的4倍,能快速维持核心体温。但这种产热能力存在明显个体差异,环境适应性是重要影响因素。
研究数据显示,长期生活在温带和北极地区的人群,骨骼肌对寒冷的颤抖反应强度,比热带地区居民高出不少。更重要的是,长期暴露在低温环境中,人体会形成“代谢型冷适应”:皮肤血管收缩能力增强,体表温度比普通人高1℃—2℃,热量散失速度减慢。“北方人到南方过冬往往更抗冻,并非体质更优,而是环境塑造了不同的御寒能力。”专家强调,单纯怕冷不能等同于体质差,更多是先天感知差异与后天适应的结果。
是否抗冻,与基因和脂肪类型有关
那么,那些寒冬里穿短袖的“抗冻达人”,到底赢在了哪里?专家表示,抗冻能力既靠先天基因,也靠身体“产热装备”的差异。
基因是关键的“先天优势”。近年来的遗传学研究发现,不少抗冻人群的ACTN3基因存在R577C突变,这种突变会导致肌肉中缺乏α-辅肌动蛋白3。这一变化让他们的产热模式更“节能”——普通人御寒主要靠骨骼肌剧烈颤抖产热,耗能高、持续时间短;而基因突变者的肌肉能通过低强度、持续性收缩产热,无须额外消耗大量能量,就能稳定核心体温,相当于自带“节能暖炉”。
脂肪类型的差异,则让抗冻表现更显“迷惑性”。很多人觉得“胖子一定抗冻”,但现实中不少肥胖者反而更怕冷。这一矛盾的核心,在于脂肪的“种类”而非“数量”。人体脂肪分为白色脂肪和棕色脂肪:白色脂肪多堆积在腹部、臀部,主要功能是储存能量,堪称“能量仓库”;棕色脂肪集中在颈部、锁骨周围,富含线粒体,能通过脂质氧化高效产热,是“产热工厂”。
“瘦子抗冻靠棕色脂肪‘自燃’,胖子靠白色脂肪‘隔热’。”专家解释,研究显示体重正常的年轻人,棕色脂肪占比可达体重的1%—2%,而肥胖人群的棕色脂肪活性普遍较低。但白色脂肪的“隔热层”作用也不可忽视,腹部厚厚的白色脂肪能减少肌肉和内脏的热量散失。不过棕色脂肪会随年龄增长而减少,这也是很多人成年后不如年少时抗冻的原因。
需要警惕“突然变得怕冷”这一信号
怕冷和抗冻,到底谁更健康?专家明确表示,二者不能直接作为健康的判断标准,只是身体适应环境的不同表现。但需要警惕“突然变得怕冷”这一信号,它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健康预警。
“甲状腺功能减退是导致怕冷的常见病因。”专家介绍,甲状腺激素负责调节新陈代谢和产热,一旦分泌不足,机体产热能力下降,就会出现畏寒、乏力、手脚冰凉等症状。此外,缺铁会导致血红蛋白携氧能力下降,能量代谢受阻;缺钙会影响血管收缩能力;低血压、心肺功能不足者因末梢循环差,也更容易怕冷,“如果近期突然比往年更怕冷,且伴随其他不适,建议及时就医检查。”
无论怕冷还是抗冻,科学应对寒冬才是核心。专家针对不同人群给出了精准攻略:
对于“怕冷的人”,要从提升产热和加强保暖两方面入手。运动上,每天30分钟快走或轻强度力量训练,能增强新陈代谢和末梢循环;饮食中多摄入瘦肉、鸡蛋、深绿色蔬菜等富含蛋白质和铁的食物,帮助身体“内部升温”;保暖时重点守护腰腹部、手脚等部位,选择透气性好的衣物,避免“捂汗”后受凉。
抗冻人群也不能掉以轻心。“耐寒不代表耐冻,过度暴露会影响健康。”专家提醒,长期在低温环境中活动,即使没有寒冷感,皮肤也可能冻伤;低温还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建议抗冻人群在户外时做好头部、颈部保暖,避免长时间寒风直吹;有基础疾病者更要遵医嘱防护,不可盲目“硬扛”。
此外,专家提醒,根茎类食物营养更抗冻,建议多吃温热性食物,包括根茎类蔬菜、辛辣食物等。“胡萝卜是典型的温热性蔬菜,它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以转化为维生素A,有助于增强免疫力。胡萝卜可以做成胡萝卜羊肉汤,将胡萝卜与羊肉一起炖煮,羊肉也是温热性食物,二者搭配,能为身体提供充足的热量。在寒冷的冬天喝上一碗这样的汤,暖身又营养。红薯同样属于温热性食物,它富含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烤红薯是冬季街头常见的美食,红薯在烤制过程中,糖分焦糖化,口感香甜软糯,吃了之后能够让人感觉身体暖暖的。”专家支招。
补充足够维生素和矿物质也很重要。“研究显示,摄取一定量维生素C能明显减少因寒冷而导致的直肠温度下降,并可缓解肾上腺的过度应激反应,增强身体对寒冷的耐受性。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包括青椒、冬枣、花菜、沙棘、猕猴桃、草莓、西红柿等。”专家建议。
“寒冬养生的关键,不是比谁更抗冻,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温度平衡。”专家表示,无论是添衣还是减衣,只要能让身体保持舒适、避免受凉,就是最科学的过冬方式。
(审核:欧云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