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冻”越要动,但是别乱动 这份冬季运动指南请你查收
立冬过后,天气渐寒,昼夜温差增大。一些人开始“猫冬”,原本的运动节奏也难以坚持。但俗话说得好,“冬天动一动,健康一个冬”。冬季运动好处多多,既能增强抗寒力,还能提升免疫力。
冬天为什么要运动?
帮助燃脂 有研究显示,在冬天寒冷环境下,更容易激发人体中消耗热量的脂肪,进而帮助燃脂,对减肥有利。
提高免疫力 冬季运动可以加快机体新陈代谢。机体受寒冷刺激,会使血液中抵抗疾病的抗体增多,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也会随之增强,减少患感冒、支气管炎和肺炎等疾病的概率。
减轻疲劳 适当运动可以加快血液循环,增加大脑氧气的供应量,增强血管弹性,消除大脑因工作学习带来的疲劳感,提高效率。
促进钙吸收 对老年人而言,冬季进行户外运动,可以充分享受阳光,促进身体对钙的吸收,可以有效预防骨质疏松症。
充分热身,别“大汗淋漓”
冬季不宜进行太过剧烈、消耗过大的活动,只要做到微微出汗、身体发热、呼吸加快的程度,就能收获健康效益。
宜缓不宜猛 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国民健康指南》指出,一次完整的体育健身活动应包括准备活动、基本活动和放松活动。尤其是在冬天,人体肌肉较为僵硬,如果缺少必要的准备活动来预热身体,运动损伤的概率会大大提升。在运动前要先热身5~10分钟,循序渐进,避免突然“发力过猛”。活动肩颈、膝踝关节,做些小幅度拉伸,可有效预防运动损伤。运动后要有5~10分钟整理运动,帮助肌肉放松。
宜暖不宜寒 冬季晨起气温低,空气湿度大,容易刺激呼吸道和心血管系统,尤其对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不利。建议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等人群等太阳出来、气温升高后再外出锻炼,最佳时段是上午9点到11点,或下午3点到5点。若遇到雨雪或空气质量不佳的天气,应尽量避免户外运动,可选择在室内进行原地踏步、健身操等项目,确保安全。
宜护不宜露 秋冬季早晚温差较大,运动前检查保暖衣物、运动配件、鞋子及运动器材是否正常,户外运动时要注意衣物轻软宽松,不宜过紧。热身后,身体微微出汗,再脱去一些厚衣服。提倡“洋葱式穿衣法”(内层穿吸湿排汗的贴身衣物,中层加毛衣或抓绒保暖,外层穿防风防水的外套)。运动过程中可根据体感适时增减衣物,防止出汗后受凉。
对老年人来说,建议以中低强度有氧运动为主,选择快走、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方式。
(审核:欧云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