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会中风?五类人群风险高
随着气温持续下降,人体血管会发生适应性收缩,不仅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高发,一种被称为“眼中风”的眼科急症也进入高发期。如何防治“眼中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主任医师姚小磊提醒,“眼中风”最典型的信号是突发性、无痛性的视力骤降,一旦出现相关症状,需注意救治的黄金90分钟,发病到救治间隔越短,视力挽回希望越大,视网膜缺血缺氧超过90分钟可能造成不可逆损害,出现症状需立即前往有眼科急诊的医院,切勿等待观望。
“中风”,是指局部血管栓塞或者出血,人体任何部位都可能发生“中风”。而“眼中风”就是指眼球的主要供血血管——视网膜中央动脉堵塞。“由于突发、无痛,部分患者因无疼痛感易误判为疲劳而延误就医,风险极高。”姚小磊介绍,视网膜动脉阻塞病情极为凶险,供血主干道突然中断,少数患者发病前有短暂视物模糊且快速恢复的预警信号。其典型表现为:突发无痛性视力急剧下降,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内视力大幅衰退,严重者仅存光感或完全失明。视野缺损,感觉眼前某区域突然变暗,如窗帘遮挡。
同时,视网膜静脉阻塞这类情况更为常见,回流血管受阻引发眼底“淤血”和渗漏,表现为突发性视力下降或模糊,程度不及动脉阻塞急剧;视物变形,看直线时感觉线条弯曲;视野中出现固定黑影,且不移动;视物变暗,眼前似蒙一层毛玻璃,色彩暗淡。
为何入冬后“眼中风”高发?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血管“热胀冷缩”。入冬后,气温持续走低,寒冷刺激导致全身血管收缩、痉挛,视网膜血管纤细且对温度敏感,更易闭塞;二是血压“过山车”。冬季昼夜温差大,加剧血压波动,瞬间飙升的血压可能冲击血管内壁斑块,使其脱落形成血栓,堵塞眼底细血管;三是血液“变黏稠”。天冷后,饮水量可能减少,体内水分不足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流动不畅,血栓形成风险大幅上升。
姚小磊提醒,中老年人群、“三高”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长期吸烟者、青光眼患者等五类人群在入冬后,尤其需要防范“眼中风”。
首先要做到保暖御寒,重点做好头、颈、足保暖,外出佩戴帽子、围巾,避免冷风直袭;配戴护目镜减少寒风对眼部刺激,日常用温水洗脸,避免冷水激惹血管。
严格遵医嘱服药,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冬季尤其关注血压波动;“三高”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眼底检查。
在饮食上,遵循“秋冬养阴”原则,多食银耳、百合、山药等滋阴食材,搭配黑木耳、山楂等活血化瘀食物;忌口生冷、油腻食物,保证每日充足饮水,戒烟限酒。
运动可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和缓运动,时间以午后阳光充足时为佳;避免突然发力、憋气等行为,防止血压骤变。(徐媛 朱芙蓉 裴翌尧)
(审核:欧云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