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文提示广大消费者,警惕网络平台诱导过度借贷。这是该部门今年以来第六次发布风险提示。在此次发布的风险提示中,银保监会特别“点名”一些网络平台的网贷营销罔顾消费者利益,利用“土味”“奇葩”广告吸引流量,套取客户信息。
有人说,俗只是奇葩网贷广告的表象,其内在的恶更值得警惕。这种提醒其实并不为过。在那些辣眼睛的镜头里,“打工人”受仗义老板资助升舱,衣衫褴褛的农村汉子与光鲜的空姐谈恋爱……为了挑动流量的“神经”,奇葩广告的内容运营逻辑是:越撕裂社会断层越好,越和主流价值观冲突越好,越招骂越好。只要能吸引眼球,即使有违公序良俗也在所不惜。
陷阱不止体现在丑陋的价值观上。一些机构借助过度包装营销,已经让不少人陷入盲目无节制消费陷阱。也就是说,颠倒价值观所展开的故事场景,只是网贷机构向低收入群体或年轻人们展开病毒式传播的媒介。通过故事媒介,让人感染错误的消费观念,继而改变其消费行为,才是这类广告的真正目的。“帮你借钱等于给你送钱”“捆绑获客才能为你借款”……恶劣话术背后是一些网贷机构不守规矩的乱象。过度放贷导致过度负债,甚至关联暴力催收或恶意催收的灰色链条,继而引发一系列家庭和社会问题。
所以,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指出,过度包装营销尤其易对金融知识薄弱人群、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青少年产生误导。有的青少年在网络平台借钱后,给明星打榜、集资、包场,造成“粉丝应援礼”“借贷追星”等现象蔓延。最终,盲目借贷、盲目消费会侵害金融消费者自身权益。
此外,奇葩广告还会引发“并发症”。在营销或借贷过程中,网络平台通过广告页面过度收集并滥用客户信息,甚至会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让客户信息在平台方、贷款机构和出资方之间流转,直接侵害了消费者信息安全权。接下来,监管部门还须收紧“红线”,对无良网贷机构加大治理力度。同时,广大消费者要树立量入为出的理性消费观,切忌“以贷养贷”“多头借贷”,远离过度借贷消费的营销陷阱。 (杨博)
(责任编辑 :王璐瑶)
分享到微信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