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发展“社会与情感能力”,提升孩子幸福感

2021年09月09日 06:47   来源:文汇报   

  ■记者 储舒婷

  上好大学等于成功和幸福吗?未必!最新一项全球测评表明:除了认知能力,有一种能力对孩子的未来发展尤其重要,那就是“社会与情感能力”。

  昨天,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全球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项目的中国部分研究成果在华东师范大学发布。

  “一个人成绩好、智商高,即便上了好大学,也不一定意味着就能获得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社会与情感能力对一个人的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才具有决定性意义。”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袁振国认为,步入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时代,人获得幸福感以及实现人生价值,将更取决于其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发展水平。

  根据OECD报告,全球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对学业成绩、生活满意度、心理幸福感、考试焦虑等均产生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与学业学习水平不同,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发展并没有随年龄增加而呈现稳步上升。所有受访的15岁学生,无论其性别和社会背景如何,他们的平均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发展都低于10岁的学生。

  中国学生共情、合作能力全球排名第一

  究竟什么是“社会与情感能力”?OECD将其定义为人在实现目标、与他人合作及管理情绪过程中涉及的能力。

  在全球9个国家和10个城市的首轮测评中,研究借鉴了“大五”人格模型,并根据五个维度确立了15项子能力。具体来说,任务能力包括自控力、责任感和毅力;情绪调节能力包括抗压力、乐观和情绪控制力;协作能力包括共情、合作与信任;开放能力包括好奇心、创造性和包容度;交往能力包括活力、果敢和乐群等。

  研究者认为,这些区别于传统学科学习的“软能力”,对所有孩子的成长和未来至关重要。比如,抗压、乐观能让人更容易应对工作中的不顺利;合作、信任和包容的能力,对现代社会的生活必不可少;创造性和好奇心这两项人工智能难以取代的关键能力,也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作为参与OECD全球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项目的唯一中国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在苏州十个区县的151所中小学校开展测评工作,调查了中小学10岁和15岁组的7550名学生,同时开展了家长、教师和校长问卷调查,共获得2.6万多个样本。

  数据显示,中国学生在测评中的表现亮眼:总计5个维度15种能力的分值在全球名列前茅,共情、合作全球排名第一,责任感、毅力、包容度等也非常突出。在多项社会与情感能力中,中国学生的性别差异也为全球最小。

  通过国际比较,扬长避短

  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了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

  结果显示,参与运动类、艺术类课外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和好奇心。10岁组学生参与运动类、艺术类课外活动带来的创造性和好奇心的提升效果位列全球第一。

  提高抗压力,能够减缓学生的考试焦虑程度。从测评结果来看,10岁组学生抗压力提高带来的考试焦虑的减缓效果位列全球第一;15岁组学生抗压力提高带来的考试焦虑的减缓效果位列全球前三。

  结果还显示,共情能力能够提升学生的学校归属感。10岁组和15岁组学生共情能力提高带来的学校归属感的提升效果位列全球第一。

  10岁组学生的毅力、情绪控制、信任、乐群、活力等5种能力能够有效减少校园欺凌行为,其效果位列全球第一;15岁组学生的信任感、合作、活力等3种能力能够有效减轻校园欺凌行为,其效果位列全球第一。

  谈及这些结果,袁振国指出:“对于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OECD并不鼓励排名,我们参与这个项目也不是为了排名,而是希望通过国际比较,扬长避短,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促进学生发展,促进中国教育走向世界。”

  人生成功和幸福的基础性工程要从小抓起

  时下,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发展素质教育迎来良好时机。那么,发展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在哪里?这次研究发现了一些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也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挑战。

  比如,从全球测评结果看,学生从童年成长到青春期,考试焦虑会上升,尤其是女孩,这些结果在各个城市是一致的。乐观和抗压力与考试焦虑负相关,这个结果在各城市也都是一致的。又如,10岁组学生心理幸福感高于15岁组。从童年到青春期,学生的当前心理幸福感会下降,乐观是与学生当前心理幸福感最为密切的能力,其次是活力和信任。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我们究竟要培养怎样的人?如何教孩子一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储备,让他们能够充分应对未来社会的不确定性?昨天,通过现场连线, “PISA之父”、OECD教育与技能司司长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尔谈到,对年轻一代来说,是否具备社会与情感能力将决定他们未来如何应对飞速变化的社会。而OECD的这项全球测评也揭示了一个道理,即教育可以在其中发挥作用,因为“社会与情感能力并非终身不变,它们可以通过学习来塑造”。

  研究团队建议,要把提高社会与情感能力作为人生成功和幸福的基础性工程,强调将其作为教育的基本内容、基本任务从小抓起,家庭、学校、社区共同营造有利于孩子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的良好环境。 “在认知能力、学业成绩评价方面我们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理论和操作系统,而在社会与情感能力的评估方面,无论是内容、程序、方法,还是工具、手段,都十分薄弱,需要系统研究,重点加强。”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主任黄忠敬接受采访时表示,从专业角度说,此次全球测评得分不能简单地比较,更需要的是专业解读。 “测评数据只是一个开始,重点要将其转化为育人实践,为教育改革尤其是评价改革探索方向。”


(责任编辑 :欧云海)

分享到:
35.1K

发展“社会与情感能力”,提升孩子幸福感

2021-09-09 06:47 来源:文汇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