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
昼夜等长 暑热未尽
本报讯 (记者 马丹)今迎秋分,这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6个节气。一般,每年公历9月22日到24日间的一天,太阳会到达黄经180°(秋分点),此时,它几乎直射地球赤道,使得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进入秋分之后,太阳直射点会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也因此开始变得昼短夜长,即一天之内白昼开始短于黑夜,北极也将迎来一年中长达半年的漫漫长夜和不灭星空;南半球则正好相反。“秋分”的分自然有均分之意。一方面,秋分夹在立秋和霜降两个节气之中,刚好是90天的一半。另一方面,秋分节气里,昼夜等长,平分昼夜。
在这个节气里,随着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北半球气温降低速度会加快。通常而言,秋分节气,上海处于夏秋过渡时节,秋凉日益明显。同上一个节气“白露”相比,气温又下降一个台阶,雨水继续大幅减少。“秋分”节气,上海常年平均气温为22.2℃,平均降水量为35.2毫米,白天大多气温在30℃左右或以下,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则是极为罕见的事情,可以说是非常舒适宜人的时节了。
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农谚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东北地区降温早的年份,秋分见霜已不足为奇。上海一般会在这个节气或者下一个节气“寒露”,进入气象意义上的秋天(气象上,连续5日平均气温低于22℃,第一日作为秋天的起始日)。然而,近日副热带高压过于强势,“秋老虎”再度发威。昨天,上海最高气温普遍在34℃左右,其中,中心城区(徐家汇站)以34.6℃的最高温,平了上海自1873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9月22日单日最高气温纪录。而今天秋分第一天,暑热依旧意犹未尽,气温直冲35℃高温线。如果今天的最高气温超过35℃,那极有可能会成为史上最热的9月23日。上海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9月23日曾出现在1915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4.2℃;而9月下旬出现高温的年份也并不多见,1943年9月下旬曾出现过36.9℃的历史极值。
未来一周,副热带高压仍会强势控制,上海最高气温仍将维持在30℃以上,天气较为炎热,气象意义上的秋天需耐心等一等。
养生
防“秋燥”应以预防为主
本应是秋风送爽的宜人时节,然而不少人出现鼻咽干燥、唇焦口干、咳嗽少痰、皮肤瘙痒,甚至大便秘结等“不爽”症状——这很可能是着了“秋燥”的道。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科主任医师薛鸾提醒:对付“秋燥”应当以预防为主,根据天气状况和自身反应尽早做好准备。
薛鸾表示,市民可遵循“燥则润之”的原则,秋天调养应以轻宣滋润、生津止渴为重。饮食以清淡为主,少吃过于油腻、辛辣之品,多吃粗粮和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同时,预防“秋燥”应注意保持室内适当湿度,户外空气质量差时则应减少户外活动。
据测算,人体皮肤每天蒸发的水分约在600毫升以上,从鼻腔呼出的水分也不下300毫升,为了及时补足这些损失,秋天每日至少要比其他季节多喝水500毫升以上,以保持肺脏与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饮水宜多次少饮,老年人每天最好在清晨和晚上临睡前各饮水200毫升。若活动量大、出汗多,应增加饮水量。民间有“朝朝盐水,晚晚蜜糖水”的说法,对改善“秋燥”确有一定帮助。“并不是所有水果都适合秋季食用,如李子、榴莲可能助火生痰,对预防‘秋燥’有负面作用,应尽量避免食用。”薛医生特别提醒道。
除“秋燥”之外,最佳进补时间也踩着北风的脚步悄悄临近。现代医学认为,由于秋冬外界温度较低,机体会增加新陈代谢以提供热量,维持人体“恒温”,因而胃肠消化吸收功能增强,一些有益的物质更容易被人体吸纳。
最近也是一些传染病尤其是呼吸道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给出6条特别提醒:
●坚持个人防护,及时接种新冠疫苗;
●注意预防流感,每年接种流感疫苗;
●膳食合理搭配,防止“病从口入”;
●适量开展运动,远离静坐生活方式;
●注意气温变化,防止心脑血管意外;
●外出避免拥挤,做好伤害防护。
本报记者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