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减肥正当时 瘦身事半功倍

2025-04-16 06:14 来源:中国妇女报
查看余下全文
(审核:欧云海)
光影之间
光影之间
记者专栏

首页 > 推荐阅读 > 正文

春季减肥正当时 瘦身事半功倍

2025年04月16日 06:14   来源:中国妇女报   

实施“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 春季减肥正当时 瘦身事半功倍

● 适逢春暖花开的季节,中医理论认为春意盎然的时节,我们的身体也迎来了一个独特的契机——一年中的减肥黄金期。

●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中引用的研究预测表明,若超重肥胖问题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到70.5%,儿童超重肥胖率将达到31.8%。

●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该指南为民众科学减肥提供了详细指导。考虑到我国地域广阔、饮食习惯多样,该指南依据各地饮食特色,精心制定了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南七大地区的四季减肥食谱。

三月四月不减肥,五月六月徒伤悲!近期“国家不同意你胖”“国家不允许你胖”等话题冲上热搜,网友们纷纷表示“连国家都在督促我了,这回真要认真减肥了”。

是的,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明确指出,实施“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是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强化慢性病防治工作的重要举措。由此,一场涉及数亿人健康的“体重管理”行动全面展开。事实上,在我国超重与肥胖问题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审美范畴,而演变为一个关系到全民健康素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适逢春暖花开的季节,中医理论认为春意盎然的时节,我们的身体也迎来了一个独特的契机——一年中的减肥黄金期。

数据警示:超重肥胖已成国民健康“隐形威胁”

从医学角度来看,肥胖被定义为一种由多种因素引发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通常医学界会综合运用体重指数(BMI)、体脂率、腰围等指标,对肥胖进行界定与评估。其中,体重指数(BMI)作为国际上广泛采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及健康状况的标准,其计算方法为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依据《成人体重判定》(WS/T 428-2013)的标准,BMI处于18.5至23.9之间属于正常范围;24至27.9为超重;达到28及以上则被判定为肥胖。

目前,我国居民的超重肥胖问题已然对国民健康构成威胁。《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显示,我国居民超重肥胖问题愈发突出,慢性病患病/发病呈持续上升态势。城乡各年龄组居民超重肥胖率不断攀升,超过一半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达到19%,6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率为10.4%。此外,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以及癌症发病率与2015年相比均有所上升。

不仅如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中引用的研究预测表明,若超重肥胖问题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到70.5%,儿童超重肥胖率将达到31.8%。

雷海潮表示,当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危害中国民众健康的首要危险因素,而这些疾病的诸多致病因素与个人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和体育锻炼密切相关,体重异常便是其中之一。

中医理论:春季减肥事半功倍

在中医理论中,春季属木,与肝相应,是肝气升发、气血运行趋于活跃的时期。《素问·六节藏象论》中提到:“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能够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帮助身体排除多余的废物和脂肪。因此,春季减肥,借助自然界阳气上升的力量,可以更有效地促进新陈代谢,加速脂肪的燃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春季气温逐渐回暖,人体毛孔张开,汗液排出增多,这也是一个自然的排毒过程。通过合理的饮食和运动,可以促进体内湿气的排出,减少水肿型肥胖的发生,让身体更加轻盈。

中医养生视角下的健康减肥之道有以下几种。

一、调饮食。《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春季减肥,饮食调养是关键。应遵循“少酸多甘”的原则,减少酸性食物的摄入,如山楂、柠檬等;增加甘味食物,如红枣、山药、蜂蜜等。同时,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如菠菜、荠菜、草莓等,以及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品种。

二、动起来。《内经》有云:“久卧伤气,久坐伤肉。”春季,万物生长,人体也应顺应自然,增加户外活动。散步、慢跑、瑜伽、太极等温和的运动方式,不仅能够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体质,还能有效消耗热量,达到减肥的目的。运动时,应选择阳光明媚、空气清新的时段,让身心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得到充分放松和滋养。

三、调情志。中医认为,情志不畅易伤肝,而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春季,肝气升发,若情志抑郁,则肝气郁结,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体内痰湿内生,肥胖随之而来。因此,保持乐观的心态,学会释放压力,如听音乐、阅读、冥想等,都是调节情志、疏肝解郁的好方法。心情愉悦,气血畅通,自然能够远离肥胖的困扰。

四、养习惯。《内经》强调:“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健康的减肥,不仅仅是短期的行为,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规律饮食,只有持之以恒,才能让减肥之路走得更远,收获真正的健康和美丽。

国家卫生健康委“健康瘦身方案”:科学“吃”+勤锻炼

现代饮食模式的变革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吃”的科学。国家卫健委《体重管理指导原则》建议,成人每日热量摄入应控制在1800千卡~2400千卡,其中蛋白质占比15%~20%,脂肪不超过30%。北京协和医院肥胖门诊的实践表明,采用“3+2+1”饮食模式(3拳蔬菜+2拳主食+1拳蛋白质)可使日均热量摄入降低23%。

此前,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该指南为民众科学减肥提供了详细指导。考虑到我国地域广阔、饮食习惯多样,该指南依据各地饮食特色,精心制定了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南七大地区的四季减肥食谱。例如,东北地区的春季食谱包含“铁锅炖鱼”“菜包饭”,西北地区的食谱中有“莜麦汤面”“臊子面”“油泼面”。这一举措使减肥餐兼具地域特色,真正实现了“减肥不减味”的科学饮食理念。

中国肥胖联盟共同发起人、北京友谊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主任张鹏表示:“预防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肥胖的健康管理三级预防包括病因预防、临床前期预防和临床期预防。“通过教育、推广健康生活方式以及改善睡眠质量等方式,可以有效预防肥胖的发生。对于已经肥胖的人群,需要积极治疗和管理,避免引发其他疾病。一旦因肥胖引发其他疾病,就需要进行及时治疗,防止病情恶化。”

然而,目前估计全球约1/3的成年人和81%的青少年未能达到足够的体育锻炼水平,久坐的生活方式正加速肥胖蔓延。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规律的体育锻炼是预防和控制肥胖的重要手段,同时有助于降低高血压、多种癌症、骨质疏松症、2型糖尿病、中风、心脏病发病风险,并可有效预防痴呆症和抑郁症。

养生专家推荐的“1357运动法则”(每天1次运动:每次30分钟,每周5次,运动强度达到最大心率的70%)对减重具有显著效果。

全民健康减重行动不仅是个人健康管理的持久课题,更是健康中国战略落地的重要实践。随着“体重管理年”启动与科学膳食指南的普及,全民健康意识正在经历深刻觉醒。

一年之计在于春,减肥亦是如此。把握春季减肥的黄金期,让身体在自然的韵律中轻盈起舞,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相关链接

液断、生酮饮食、代餐这些减肥法不推荐

4月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针对有关液断、生酮饮食、代餐等减肥方法是否科学的问题,专家表示,以下三种网络流行的减肥方法存在不少健康隐患:第一,不推荐生酮饮食减肥法;第二,营养粉代餐减肥法也不推荐,因为营养素不全面;第三,不推荐液断减肥法,原因是液断是一个极端饮食模式,长期使用这类减肥方法,胃肠道功能会出现失衡,而且营养素也会明显处于缺失状态。

生酮饮食减肥法

生酮,即消耗脂肪产生能量同时产生酮体的过程。生酮饮食是指极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和中量蛋白质的饮食,通常碳水化合物为5%~10%。生酮减肥法的本质是身体消耗脂肪提供能量,以达到减脂、减肥的目的。短期内,生酮饮食的确可以减重,但是长期(超过1~2年)效果不显著。生酮饮食可能给身体造成损害,如导致酸中毒、增加肾脏负担等影响,而且一旦恢复正常饮食,很容易体重反弹。

营养粉代餐减肥法

营养粉里面的营养素是不全面的。很多人用了以后会出现营养素、矿物质和维生素的缺乏,会导致贫血、肠道菌群紊乱,甚至还会诱发一些健康问题。

液断减肥法

液断即液体断食法,是指每日只摄入液体,或者加工前为液体的食物,一天不超过1200大卡,以此达到减肥目的。医生提醒,减肥无捷径,液断是一种极端节食的方法,可能引发胃炎、低血糖、脱发、肝肾功能异常等健康问题,不建议尝试。

(白晨)


(审核:欧云海)

推荐阅读

春季减肥正当时 瘦身事半功倍

三月四月不减肥,五月六月徒伤悲!近期“国家不同意你胖”“国家不允许你胖”等话题冲上热搜,网友们纷纷表示“连国家都在督促我了,这回真要认真减肥了”。 [详细]

高龄老人出游 如何跨越“年龄门槛”?

春暖花开,78岁的王恩翔原计划和几位同龄好友一起去张家界游玩,一咨询却被扫了兴。原来,之前口头答应他们报团的旅行社又反悔了:“本次行程体力消耗较大王恩翔的遭遇并非个例。近日,春暖花开,正值旅游高峰期,不少市民向“听语+”平台反映类似烦恼。记者走访我市多家旅行社发现 [详细]

本轮大风沙尘雨雪天气趋于结束,极端天气为何“扎堆”?

中央气象台14日18时发布大风蓝色预警,大风强度进一步减弱。此前,中央气象台已先后解除暴雨蓝色预警、强对流天气黄色预警、暴雪蓝色预警和沙尘暴蓝色预警。这意味着本轮冷空气带来的大风沙尘雨雪天气趋于结束。本轮天气过程有多“极端”?极端天气为何“扎堆”出现?多种特殊天气带来哪些影响?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