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抑郁,根在“虎妈”?

2025-04-28 06:33 来源:钱江晚报
查看余下全文
(审核:欧云海)
光影之间
光影之间
记者专栏

首页 > 推荐阅读 > 正文

“鸡娃”抑郁,根在“虎妈”?

2025年04月28日 06:33   来源:钱江晚报   刘千 张煜锌 李彬

“鸡娃”抑郁,根在“虎妈”?

心理专家建议:父母应成为孩子的引导者而非控制者

你是“控制型”父母吗?你的父母会过度干预你的学习和生活吗?

英国《人格与个性差异》杂志刊文显示,童年时被过度控制的孩子,日后抑郁风险显著升高。研究追踪了560名平均年龄23.65岁的参试者,结果显示:16岁前被父母控制较多的参试者,成年后情绪反刍风险增加,抑郁症状更强烈。这无疑是对当下广受热议的“控制型教育”敲响了警钟。

近年来,“鸡娃”“虎妈”式教育引发广泛讨论。严厉“控制型”家长往往以“为孩子好”为出发点,但有时也会好心办坏事,无形中加剧了亲子矛盾,甚至成为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诱因。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何平衡管教和放手?当孩子出现心理危机时,家长该如何科学应对?记者采访了两位青少年心理专家,结合临床案例,剖析误区,分享如何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小学学霸初中患上了抑郁症

14岁的抑郁症患者小鹏(化名)的经历非常典型。

小鹏的妈妈是重点中学老师,爸爸是国企职员,家里的教育基本是妈妈说了算,一直秉承要“赢在起跑线”的教育理念。

小学阶段,父母的严格管教成效显著:小鹏的成绩年级段名列前茅,自主学习能力强,俨然是“别人家的孩子”。然而这份优秀背后,却是四年级就开始超前学习、周末上辅导班、旅游途中刷题、辅导班路上吃晚饭的高压日常。

“孩子就像被抽打的陀螺,生病都不敢停下。”小鹏的主治医生、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心身科主任医师马永春回忆,在心理咨询中,小鹏不止一次控诉来自父母的压力。

进入初中后,课业难度加大,经历几次月考失利后,小鹏逐渐出现情绪低落、注意力涣散、失眠等症状,却被父母归因为“抗压能力差”。

“孩子已经生病了,但家长仍在用突击检查笔记、全程接送等方式‘治疗’心理问题,这无异于火上浇油。”马永春指出,小鹏父母的教育惯性,使得他们孩子出现心理危机时,依然延续高压控制的模式。

最终,“抑郁症”的诊断书像一记重重的耳光,扇在小鹏父母的脸上。作为一名资深的中学教师,小鹏的妈妈崩溃了:“难道我们之前的教育都错了?”

孩子重返校园,切忌急于求成

杭州市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诊疗(促进)中心主任王奕權主任医师在临床观察中发现,在抑郁症青少年家庭中,“返校复学”问题往往成为家长最关注的焦点。

王奕權分析,重返校园不仅涉及学习能力的恢复,更关键的是心态的调整。

“通过药物干预、心理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案,能够有效帮助青少年逐步恢复基础学习能力。但真正实现回归校园,需要制订分阶段、循序渐进的复学计划。在这个过程中,家长需要有充分的耐心,帮助孩子重建学习节奏,切忌急于求成。”他强调,简单要求孩子“立即恢复常态”的强制返校,可能造成二次心理创伤,反而延缓康复进程。

当孩子出现心理危机时,家长该如何应对?王奕權给出了几点专业建议:首先,家长应了解一些精神卫生相关知识,建立科学认知,破除“病耻感”的心理屏障;其次,要在“过度关注”和“放任自流”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要避免将孩子正常的情绪波动夸大,也不能忽视持续存在的负能量危险信号。

他进一步举例:当孩子出现一过性的负面情绪时,家长应该引导孩子积极总结失误,再努力。如果是出现比较极端的情绪,比如情绪低落、自我否定持续超过两周,基本的学习和生活能力都受到影响了,那就要警惕是否患上了抑郁症,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有些家长的病耻感比孩子更重

这样的困惑在临床中并不少见。马永春发现,半数以上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家长都难以接受孩子的诊断,甚至,有些家长的病耻感比孩子更重。

“这种反应背后,既有对承认孩子患病等于承认教育失败的害怕,又有对抑郁症治不好,影响孩子前途的担心,还有一点,就是传统认知上的误区,许多家长将抑郁症等同于孩子的抗压能力薄弱。”马永春分析道。

家长的逃避某种程度上也会耽误孩子的治疗。在小鹏住院期间,父母仍紧盯他要完成作业,在病房看线上学习资料补课,隔三岔五催促“要是感觉好点了就尽快回学校”。

小鹏被压得喘不过气,他哭着告诉马永春:“我一直在等爸妈向我道歉,但他们却觉得我应该感恩。”

当马永春将这句话转述给小鹏的父母时,他们才意识到,无数个“为了你好”的规划,早已让亲子隔阂越来越深。

“其实,家长也需要心理支持和情感疏导,转变对抑郁症的错误认知,接纳孩子的真实情况。”

在马永春的建议下,小鹏的父母同意接受家庭治疗,逐步修复亲子关系。

最近一次复诊,小鹏告诉马永春,自己在阳台上种了几盆多肉植物长得很好。“要是在以前,我爸妈肯定不同意我养,这次他们满口答应了。”

引导和支持孩子,而不是控制

针对“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如何平衡管教与放手”这一教育难题,两位专家一致表示,父母应当成为孩子的支持者、引导者,而不是孩子人生的操控者。

王奕權解释,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成长的每个阶段都需要不同的养分。

对于学龄前的小伢儿,家长主要是提供安全感和幸福感,促进孩子积极的情感表达;进入学龄期,家长教育的重点要转向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引导孩子建立时间管理与任务规划的基础能力;到了青春期,需逐步放手,培养孩子自主决策能力。

“不要盲从,也不要陷入一些教育陷阱。”王奕權说,“很多家长会让孩子提前学习超龄知识、过度安排课程等,这种‘拔苗助长’不仅破坏了孩子发展规律,还会透支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心理韧性。”

此外,家长也要避免照搬他人经验或盲目跟风“鸡娃”。马永春提到,前些年推崇的“虎妈”教育,是有不少育儿成功的案例,但并不意味着可以照抄。“每个孩子的个性基础不同,教育不能模板化。”

“总之,凡事要把握一个度,既要根据孩子的承受能力调整管教强度,也要考量家长自身的情绪管理能力。”马永春强调,在管教和放手过程中,要探索一种动态平衡,比如,在制订学习计划时,可以听听孩子的意见;在控制电子产品使用时间时,和孩子一起建立使用规则。不能一味用高压手段,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这样很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最终好习惯没养成,反而引起了情绪的雪崩。


(审核:欧云海)

推荐阅读

“鸡娃”抑郁,根在“虎妈”?

你是“控制型”父母吗?你的父母会过度干预你的学习和生活吗?英国《人格与个性差异》杂志刊文显示,童年时被过度控制的孩子,日后抑郁风险显著升高。研究追踪了560名平均年龄23.65岁的参试者近年来,“鸡娃”“虎妈”式教育引发广泛讨论。严厉“控制型”家长往往以“为孩子好”为出发点,但有时也会好心办坏事,无形中... [详细]

当心!这样创作短视频作品会构成侵权

运营公司将他人创作的短视频作品作为“AI换脸”素材模板展示,提供给用户制作“换脸视频” “这是一起使用AI换脸小程序引发著作权侵权的典型案例。”该案审判员、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三庭员额法官张庆枚介绍 [详细]

路网、铁路、民航、邮轮“大不同” 这份出行指南请收好

五一假期临近,你安排好出行计划了吗?今年五一假期全国路网运行呈现出怎样的特点,铁路热门目的地和民航热门航线有哪些,邮轮出行表现如何?一起来提前了解。交通运输部公路局副局长陶汉祥介绍,综合考虑气象研判情况、假期时长、公路交通出行规律、小客车免费通行等因素,预计今年五一假期全国路网运行将呈现以下特征: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