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综合征”来了 该如何调适身心?

2025-05-06 06:27 来源:新华网
查看余下全文
(审核:欧云海)
光影之间
光影之间
记者专栏

首页 > 推荐阅读 > 正文

“节后综合征”来了 该如何调适身心?

2025年05月06日 06:27   来源:新华网   

“五一”假期结束后,一些人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晚上睡不着,白天睡不醒,做事提不起精神,甚至连吃饭都不香了……这可能是“节后综合征”找上门了。如何在假期后调整好身心状态?专家来支招。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理精神科副主任医师陈策介绍,“节后综合征”是人们在长假或节日后重新投入工作、学习时,因身心调节失衡出现的一系列不适症状,属于短暂的身心适应障碍。主要表现有疲劳乏力、头晕头痛、肠胃不适、睡眠紊乱等身体症状,以及注意力难以集中、效率低下,焦虑烦躁、情绪低落,对工作或学习产生排斥感等心理症状。

陈策分析,产生这些症状的常见诱因有:休假期间作息紊乱,暴饮暴食、大量进食油腻不易消化食物、过量饮酒等加重身体负担,外出游玩、走亲访友导致身心疲惫,节后突然从假期的休闲状态切换到紧张节奏心理落差大等。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理精神科主治医师马新欣建议,要减少或避免“节后综合征”的发生,我们可以提前缓冲调节,在假期结束前1至2天逐步恢复规律作息,例如不再熬夜、恢复正常睡眠时间、睡前1小时关闭电子设备、用热水泡脚或阅读纸质书助眠。同时,可以进行适度运动,如通过散步、瑜伽、慢跑等帮助身体找回节奏。假日期间应规律饮食,避免大量进食高油、高糖食物,增加蔬菜、粗粮、新鲜水果和优质蛋白饮食,饮用含酒精、糖、茶碱、咖啡因的饮料需适度。节后复工首日可以先整理待办清单,从简单任务入手重建信心,午休时进行15分钟闭目养神,或通过冥想、深呼吸练习平复焦虑情绪,快速恢复精力。

陈策表示,通过系统性的身心调整,“节后综合征”的影响可有效缓解。多数人经过3至7天的调整可自然恢复,若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抑郁情绪或心悸、持续失眠等躯体化症状,建议寻求心理医生或专科医师帮助。  (蔺娟)


(审核:欧云海)

推荐阅读

脂肪分好坏,科学吸收“脂”关重要

专家指出,导致血管堵塞、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主要是坏脂肪,而好脂肪反而能保护心血管, 但也并非坏脂肪都不能碰,动物油中确实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但适量食用能提供维生素A、D等脂溶性维生素。专家介绍,脂肪分为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三类,其中不饱和脂肪酸是好脂肪,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是坏... [详细]

“坑老”陷阱花样百出,如何守好老人的“钱袋子”?

针对办案中发现的老年人消费领域常见问题,如坑老直播间,可联合相关部门及互联网平台,开展专项打击治理行动。徐修雷等受访人士建议,要创新形式、持续加大针对老年人的普法宣传力度,将宣传重心向线上延伸,利用老年人及其子女高频接触的线上社交渠道,精准推送案例释法类短视频、图文,揭示夸大宣传、干儿女剧本等典... [详细]

这种“累”别硬扛!医生提醒持续乏力或是身体在预警

深秋时节,不少人容易把持续乏力归为秋乏。医生提醒,健康管理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面对不明原因的持续乏力,别抱硬扛就好的侥幸心态,若自我干预后乏力未缓解,还伴有体重骤变、发热、胸痛等情况,需及时就医,通过血常规、血糖、甲状腺功能等检查,排查潜在问题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