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退款”风波再起, 用AI伪造证据竟成作弊利器
距离4月电商圈叫停“仅退款”机制才几个月,风波再起:这一次,AI竟成了造假利器。
近日,博主“蔡宝宝”分享了一条视频,某店家售出的一瓶“鞋边去黑剂”被要求“仅退款”,店主表示需要消费者上传商品销毁视频,再进行退款。而消费者提供的视频显示,一只右手正拿着产品放进垃圾桶,突然凭空出现了第二只“右手”,两只手一起把商品丢进了垃圾桶。“整个视频浓浓的AI味。”店主表示。
视频一经发出就引发了电商从业者的广泛共鸣。不少人晒出自己店铺遭遇的类似经历:有买家要求一个杯子“仅退款”,但两次提供的杯子破损处完全不同;有的全新衣服出现不合常理的破损,水果上的霉斑“一眼假”;甚至一些“不走心”的图片还明晃晃留着AI水印。有AI领域专家曾统计,利用AI生成假图申请退款的操作让不少商家遭受的损失占营收的5%~8%。
当AI进入“仅退款”,新技术与旧规则之间又要如何找到平衡?
“薅羊毛”手段升级
“仅退款”即退款不退货,近年来已逐渐成为电商行业标配。这一政策起初是为维护消费者面对运费高于商品价值、生鲜易腐难以退货等特殊场景下退货难的问题,促使商家提升商品品质,然而这一保护消费者的政策却被部分买家“钻空子”,以各类不合理理由申请“仅退款”,甚至催生出职业“羊毛党”,令很多商家苦不堪言。正是因为“被薅怕了”,不少商家才提出了“让消费者先毁掉商品再退款”的要求。
今年4月,各大平台纷纷对“仅退款”机制作出调整。淘宝、拼多多、抖音、快手、京东等多个电商平台宣布,全面取消或优化“仅退款”机制,消费者收到货后的退款不退货申请,将由商家自主处理。
平台调整机制让一部分买家收手,但还有一部分买家“升级”了手段。他们利用豆包、ChatGPT等AI工具将完好的产品图片恶意扭曲成破损状态,再借此向商家索要赔偿,一番操作下来,买家便能免费获得商品。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25年(上)中国电商平台商家投诉数据报告》显示,任意仅退款占比高达50.36%,稳居2025年上半年全国电商平台商家投诉问题榜首。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通证数字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恩汉表示:“AI应用已成为大趋势,而极少数人将AI用在恶意‘仅退款’上,无疑会阻碍公众对于新技术的认可程度,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样不可小觑。”
“AI修图技术原本是为了降低图片处理的门槛,现在却被一些人恶意使用,这无形中破坏了市场规则。”李恩汉建议,为防范因技术进步导致的此类问题,平台规则应不断完善,例如在后台增加AI图片识别,用“技术治理技术”。此外,对“仅退款”采取“分级举证制度”,如消费者需同时出示商品的实拍图和实拍视频。对于价值较高的物品,由专业机构出具鉴定报告,鉴定费用由过失方承担。
触犯法律底线
实际上,不良买家利用AI生成虚假图片或视频申请“仅退款”已经造成虚假陈述和欺诈行为,恶意索赔更可能侵害商家财产权,需承担赔偿、返还退款等责任,若明知是虚假AI内容仍以此获利,可能构成诈骗罪。
根据《民法典》第577条,买家不退货仅退款属违约,商家可要求退货或索赔损失。若涉及非法占有目的且数额较大(如累计超3000元),可能构成《刑法》第266条诈骗罪,最高可判3年有期徒刑。广西已有买家因11元衣服造假退款,被判赔偿商家800元。
今年3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部门联合发布了《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根据办法,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主要包括显式标识和隐式标识两种形式,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恶意删除、篡改、伪造、隐匿办法规定的生成合成内容标识。
“仅退款”乱象的根治需依赖“规则完善+技术反制+法律震慑”三重机制。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认为,针对电商“仅退款”领域的AI造假问题,各大平台以及监管部门的监管政策需要进一步细化和落实。比如可以通过建立“AI伪造”快速立案通道,帮助商家或消费者及时维权。同时,需要通过督促各大平台所发布的规则政策明确使用范围和情形,协助权益的保障,最后推动平台完善算法,对除“仅退款”外的大数据杀熟、恶意退款等行为加以严惩。
在处理“仅退款”问题方面,电商平台肩负着重大责任。电商平台有义务对证据进行合理审查。“搭建跨平台协同治理构想是解决AI造假问题的关键之举。各大平台可以共享欺诈案例数据和模型,共同将‘AI造假’这一毒瘤铲除。”曹磊建议。
(审核:欧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