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醒:牢记“120”口诀 识别中风信号
近日,本市迎来连续降雨,气温明显下降。季节性降温是诱发心脑血管急症的重要因素,特别对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构成威胁。天津市环湖医院急诊科医生提醒市民应增强防范意识,通过科学保暖、规律服药、健康饮食和识别预警信号等方式,平稳度过疾病高发期。
气温骤降危害大
“气温变化与心脑血管病的关联十分明确,气温骤降对血管的冲击尤为显著。”环湖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吉祥解释,寒冷刺激会使人体交感系统兴奋,尤其老年人血压调节能力较弱,易出现血压剧烈波动,进而诱发脑出血。同时,低温会提高血小板聚集性,导致血液黏度升高,加上血管收缩、降温后活动量减少、饮水量不足等因素,多重风险叠加可大幅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作概率。
三类人群需注意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日间气温骤降,早晚温差也容易被忽视,温度波动同样可能成为疾病诱因,市民需同步做好防护。吉祥表示,当前天气下,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主要包括三类,一是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房颤等基础病的患者;二是高龄人群,以及有抽烟、喝酒、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者;三是有相关疾病家族史的人群。
即便是年轻群体,也不能掉以轻心。虽然目前无法明确降温与年轻人发病的直接因果关系,但临床中已出现因降温导致血压过度波动,进而引发心脑血管问题的案例。“血压异常波动是核心风险点,不分年龄都需关注。”吉祥表示。
科学急救至关重要
一旦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症状,及时识别与科学急救至关重要,可通过“中风120”口诀快速判断:“1”指观察一张脸,是否出现口角歪斜、流口水;“2”指查看两只胳膊,是否有一侧肢体突然无力;“0”指聆听语言,是否存在说话不利索、表达不清的情况。此外,突然看东西模糊或者偏盲、走路撞墙、持续性头晕且伴随肢体症状,也可能是疾病发作的预警信号,需要警惕。
如果身边有人出现上述症状,建议家属保持冷静,让患者平稳坐卧,避免因肢体无力摔倒。若患者有意识障碍,需防止其呕吐物或口腔分泌物呛入气管,以免引发吸入性肺炎。“建议不要盲目喂水,优先将患者送往离家最近、具备溶栓评估能力的医院,不要因纠结转院错过最佳治疗时间,才能最大程度保障救治效果。”吉祥表示。
加强防护 注意保暖
建议市民从生活细节入手加强防护:首先要做好保暖,密切关注气温变化,及时添衣,特别注意头、颈、足部的保暖;高血压患者需规律服药,不要随意停药或减药,同时增加血压监测频次,及时掌握血压波动情况;饮食方面应坚持低盐、低脂、低糖原则,多摄入蔬菜水果和膳食纤维;避免在寒冷时段进行户外活动,可选择在室内锻炼并注意循序渐进;要保证足量饮水,以白开水为主,少喝含糖饮料。
随着秋冬季节来临,气温波动可能更加频繁。“市民应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掌握必要的急救知识,一旦出现相关症状要尽早就医,为生命健康争取宝贵时间。”吉祥表示。
(信华)
(审核:欧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