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饮食传言其实是认识误区

2025-10-15 06:55 来源:金陵晚报
查看余下全文
(审核:欧云海)
光影之间
光影之间
记者专栏

首页 > 推荐阅读 > 正文

这些饮食传言其实是认识误区

2025年10月15日 06:55   来源:金陵晚报   王婕妤

“姑娘,这菠菜和豆腐可不能一起买啊!草酸和钙放一块儿,吃了要长结石的!”上周末的科巷菜市场,王女士拿着一把菠菜正要称重,旁边一位买菜的老邻居急忙提醒。王女士愣了愣,又把豆腐放回了摊位——这样的场景,在菜市场、家庭厨房中并不少见。

从“菠菜豆腐相克”到“土豆鸡蛋中毒”,从“牛肉配韭菜有毒”到“豆浆冲鸡蛋没营养”,不少流传多年的饮食搭配误区,让很多人在做饭时“小心翼翼”,甚至错过营养互补的好食材。江苏省疾控专家提醒:很多所谓的“饮食禁忌”,要么是把“过量风险”夸大,要么是忽略了“正确处理方式”;有时只要简单一步,就能放心搭配。现在,就请专家带着我们走近常见的“饮食误区”,梳理背后的科学真相,帮大家解开“吃”的困惑。

误区一:菠菜+豆腐=结石?

焯水1分钟,化解“草酸危机”

“菠菜和豆腐不能一起吃”,是流传最广的饮食误区之一。不少人认为,菠菜中的草酸会与豆腐中的钙结合形成草酸钙,长期吃会导致肾结石。

“这个说法只对了一半。”专家解释,菠菜的草酸含量确实不低,新鲜菠菜每100克草酸含量可达600—1000毫克,而北豆腐、南豆腐的钙含量分别为105毫克/100克、113毫克/100克,两者相遇确实会形成草酸钙,“但关键在于,这种未被吸收的草酸钙,会像肠道里的‘小石子’一样,随着粪便排出体外,不会进入血液沉积在肾脏形成结石”。

更重要的是,简单一步就能大幅减少菠菜中的草酸——焯水。“菠菜放入沸水中煮1分钟,就能去除43%的草酸;煮到4分钟,草酸去除率能达到58.9%;如果再和豆腐一起烹调3分钟以上,总草酸去除率可突破60%。”专家举例,焯水后的菠菜和豆腐一起做汤、炒豆腐,不仅安全,还能实现营养互补:菠菜富含维生素K、膳食纤维,豆腐提供优质蛋白和钙,是一道低脂又营养的家常菜。

不过专家提醒,真正需要警惕肾结石的人群如高尿酸、有结石病史者,应控制每日草酸摄入总量,不超过500毫克,但即便如此,焯水后的菠菜也可少量食用,“不用完全禁止,关键在‘适量’和‘处理’。”

误区二:土豆+鸡蛋=中毒?

龙葵素才是“元凶”,土豆放心搭

“土豆和鸡蛋一起炒,吃了会中毒!”老南京李阿姨每次看到儿媳做“土豆丝炒鸡蛋”,都会忍不住念叨。她坚信,土豆会和鸡蛋中的蛋白质发生反应,产生有毒物质。

“这是典型的‘张冠李戴’误区。”专家解释,土豆中的龙葵素确实有一定毒性,但它主要存在于发芽、变绿、表皮破损的土豆中,新鲜土豆的龙葵素含量远低于中毒阈值。而且,龙葵素怕高温,土豆彻底炒熟后,含量会再降50%以上,“根本达不到中毒的量”。

更重要的是,土豆和鸡蛋是营养互补的“好搭档”。土豆富含碳水化合物、钾元素,能提供能量;鸡蛋则是优质蛋白、卵磷脂的来源,两者一起烹饪,既能饱腹又能均衡营养。“去餐馆看看,土豆丝炒鸡蛋、土豆泥拌鸡蛋都是常见菜。”专家解释。

专家提醒,避免土豆中毒的关键不是“避开鸡蛋”,而是“选对土豆”:不买发芽、表皮发绿的土豆;如果土豆轻微发芽,要彻底挖掉发芽部分,至少挖深2厘米,并去皮后彻底炒熟,但风险仍存;土豆切开后及时烹饪,避免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氧化变褐。

误区三:豆浆+鸡蛋=没营养?

没煮熟的豆浆才是“问题所在”

“豆浆不能冲鸡蛋,蛋白质会凝结,根本吸收不了!”很多家长给孩子做早餐时,会刻意避开“豆浆冲鸡蛋”的组合,认为这样会浪费营养。

“这个误区的核心,是把‘生豆浆的问题’算到了鸡蛋头上。”专家解释,生豆浆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剂”,这种物质会阻碍蛋白质包括鸡蛋中蛋白质的消化吸收,还可能引起恶心、腹胀等不适。但胰蛋白酶抑制剂怕高温,豆浆彻底煮沸6—8分钟以上,就能完全破坏它。

“只要豆浆是煮熟的,和鸡蛋一起吃不仅不影响营养,还能让营养更全面。”专家建议,把鸡蛋打散后和豆浆一起煮,鸡蛋中的蛋白质和豆浆中的植物蛋白能互补,提高蛋白质利用率;同时,豆浆中的维生素B2、鸡蛋中的维生素A,还能相互补充,是很适合早餐的搭配。

专家特别提醒,煮豆浆时要注意“假沸”:豆浆加热到80℃左右会出现泡沫,看起来像“煮开了”,但其实没熟,此时胰蛋白酶抑制剂还没被破坏。正确的做法是,豆浆出现泡沫后,继续加热5—8分钟,直到泡沫消失,才能放心饮用。

误区四:西红柿+黄瓜=维生素C流失?

酶含量太少,根本“破坏不了”

“西红柿和黄瓜不能一起拌沙拉,黄瓜里的维生素C分解酶会把西红柿的维生素C全破坏掉!”不少注重养生的人,在做蔬菜沙拉时,会刻意把西红柿和黄瓜分开,就怕“浪费维生素C”。

“黄瓜里确实有维生素C分解酶,但量很少,而且在胃里根本‘发挥不了作用’。”专家解释,黄瓜中的维生素C分解酶,主要存在于新鲜黄瓜的汁液中,但其含量极低,“根本破坏不完”西红柿中的维生素C。

更重要的是,维生素C分解酶是“蛋白质”,进入胃后会被胃酸和胃蛋白酶分解,失去活性,“或许连西红柿的维生素C都碰不到,更别说破坏了”。专家举例,很多餐馆的“凉拌双拼”就是西红柿拌黄瓜,口感清爽,营养也没流失。

专家建议,与其担心“黄瓜破坏维生素C”,不如关注“如何留住维生素C”:西红柿、黄瓜尽量现切现吃,避免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因为维生素C易氧化;少用盐水浸泡,维生素C易溶于水;凉拌时加点醋,酸性环境能保护维生素C。

误区五:牛肉+韭菜=上火?

“热性”是谣言,过量才是“元凶”

“牛肉是热性的,韭菜也是热性的,一起吃会上火,长口疮、流鼻血!”不少人吃了“牛肉炒韭菜”后,一旦出现口腔溃疡,就会认定是“食物相克”导致的。

“‘食物热性’是传统中医的说法,从现代营养学角度看,没有‘上火’的概念。”专家解释,牛肉富含蛋白质、铁元素,韭菜富含膳食纤维、硫化物,两者一起吃不会产生“有毒物质”。所谓的“上火”症状,其实和“过量食用”有关——牛肉的蛋白质含量高,消化慢,过量吃会增加肠胃负担;韭菜中的硫化物会刺激口腔黏膜和胃肠道,吃多了容易口干、胃部不适;如果本身有口腔溃疡,这些刺激会让症状更明显,让人误以为是“上火”。

“只要适量吃,牛肉炒韭菜是道很美味的家常菜。”专家建议,每次吃50克牛肉、100克韭菜,搭配米饭或馒头,既能补充营养,又不会引起不适。吃牛肉韭菜时,可搭配一些清淡的蔬菜如凉拌黄瓜、炒青菜,多喝水,能减少口腔和肠胃的刺激;有口腔溃疡、胃炎的人,可少吃韭菜,或选择牛肉炖萝卜,萝卜清淡易消化,同样能补充营养。

科学处理+适量食用

多数“相克”也可以是“好搭档”

“这些流传多年的饮食搭配误区,大多缺乏科学依据,有的是把‘特殊情况’如食材不新鲜、未煮熟当成‘普遍现象’,有的是把‘过量风险’夸大变成‘绝对禁忌’。”专家总结,在日常饮食中,只要做到“食材新鲜、正确处理、适量食用”,绝大多数所谓的“相克”食物,其实也可以是营养互补的好搭档。

专家提醒,大家不用在饮食上“过度焦虑”,更不用盲目相信“偏方”“禁忌”。专家建议,如果对某种食物搭配有疑问,可咨询医院的临床营养师,或查阅《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等权威资料,“科学饮食,才能既吃得安心,又吃得营养”。


(审核:欧云海)

推荐阅读

这些饮食传言其实是认识误区

从菠菜豆腐相克到土豆鸡蛋中毒,从牛肉配韭菜有毒到豆浆冲鸡蛋没营养,不少流传多年的饮食搭配误区,让很多人在做饭时小心翼翼,甚至错过营养互补的好食材。专家建议,如果对某种食物搭配有疑问,可咨询医院的临床营养师,或查阅《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等权威资料,科学饮食,才能既吃得安心,又吃得营养。 [详细]

山地户外,不该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双节假期前后,一系列山地户外事故引发关注。多名专业人士接受新华社采访表示,山地户外运动需做周全准备,不可说走就走,应大力科普户外风险,推广户外安全教育,促进全民户外运动素养提升。 [详细]

境外体育旅游 保命第一潇洒第二

针对境外潜水,刘新宇说,风险集中在环境陌生、沟通障碍与自身准备不足, 下海前,有人并不清楚当地水流、水温、危险生物,比如已致100多名潜水员遇难、有潜水员墓地之称的埃及达哈布蓝洞, 这样的潜点完全不适合新手‘打卡’。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