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盯上年轻人,患病比例正上升

2025-10-16 07:03 来源:金陵晚报
查看余下全文
(审核:欧云海)
光影之间
光影之间
记者专栏

首页 > 推荐阅读 > 正文

脑梗盯上年轻人,患病比例正上升

2025年10月16日 07:03   来源:金陵晚报   

“平时坚持健身,身体一直很好,怎么会突然脑梗?”在江苏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病房,31岁的黄先生(化姓)仍有些不敢相信。几天前,他伏案工作后因颈部酸痛,习惯性做了个快速转头的拉伸动作,瞬间感到天旋地转,连站都站不稳。送医院检查后,他被确诊为“椎动脉夹层导致的急性脑梗死”——这个听起来“老年化”的疾病,竟找上了年轻力壮的他。

近年来,像黄先生这样的年轻脑梗患者并不少见。众多急症中,脑梗以其高致残率、高死亡率,成为最需要争分夺秒处理的疾病之一。随着生活方式变化,年轻人发病比例正悄然上升,而“椎动脉夹层”就是容易被忽视的“隐形杀手”。

一次转头为何引爆“脑梗炸弹”?

黄先生的病因“椎动脉夹层”,是年轻人脑梗的重要诱因之一。但是,颈部转头究竟是如何引发脑梗的呢?

江苏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龚洁副主任医师表示,要避开这个“陷阱”,就需要先来认识一下颈部的“生命线”——椎动脉。

“在我们的脖子深处,颈椎两侧各有一条细长的动脉,名叫‘椎动脉’。它们像‘两条小路’,从颈椎的微小孔洞(横突孔)中穿行而过,一路向上进入颅内,最终汇合形成 ‘基底动脉’,负责给大脑后半部分包括脑干、小脑等供血。这些区域控制着人体的平衡、呼吸、心跳等核心功能,一旦供血不足,后果严重。”龚洁解释,“椎动脉的特点是‘固定且脆弱’。它紧贴颈椎骨骼,活动空间有限,且血管壁的中层弹性纤维相对较少,不像其他大动脉那样‘耐折腾’,一旦受到剧烈外力牵拉或挤压,就容易出现损伤。”

很多人日常会做转头、仰颈动作,为什么黄先生的一次拉伸就引发了问题?关键在于“动作的强度和角度”——快速、大幅度的颈部旋转或后仰,会给椎动脉带来“超出承受范围”的机械力,具体过程可分为三步:第一步,内膜撕裂,剧烈的转头动作让椎动脉被过度牵拉,血管内膜出现裂口(类似衣服破了个洞);第二步,形成“假腔”,血液在血压的推动下,从裂口涌入血管内膜与中层之间,形成一个异常的“小口袋”,也就是“假腔”;第三步,血栓脱落堵塞血管,假腔的内壁粗糙不平,血液容易在此凝固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就会顺着血管流向更细的脑血管,像“小石子”一样堵住血管,导致脑梗。

“这就像水管内壁破了个口,水流进管壁夹层形成积水,积水凝固后掉下来堵住下游水管。”龚洁解释,“黄先生的情况就是典型的‘机械损伤引发夹层,进而导致脑梗’。”

别把“夹层信号”当颈痛

椎动脉夹层引发的脑梗,起病突然,但并非毫无征兆。很多人会把早期症状当成“普通颈痛”或“落枕”,从而延误就医。龚洁提醒,出现以下症状,尤其是年轻人,一定要警惕。

一是突发性后颈或枕部剧痛:疼痛程度剧烈,常被描述为“撕裂样”“霹雳样”,与普通颈痛的“酸胀感”完全不同,且休息后无法缓解。

二是头晕、眩晕伴恶心呕吐:不是“晕车式”的轻微头晕,而是感觉天旋地转,站立或行走时平衡失调,甚至无法站稳。

三是视觉异常:突然出现看东西模糊、重影,或眼前发黑,持续几秒到几分钟,这是大脑视觉中枢供血不足的信号。

四是行走不稳、平衡障碍,甚至还可能出现猝倒:没有预兆地突然摔倒,但意识清醒,可能是脑干供血不足导致的短暂肢体无力。

五是肢体麻木或无力:单侧手臂、腿部突然麻木,或无法正常抬起,比如拿东西时掉在地上,这是脑梗的典型症状之一。

“这些症状出现时,哪怕只持续几分钟,也不能掉以轻心。”龚洁强调,很多人会觉得“忍一忍就过去了”,但这可能是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脑梗的“预警信号”。

远离脑梗,记住这5招

传统认知中,脑梗的高危人群是“老年人、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但近年来的临床数据显示,20—40岁的年轻脑梗患者占比逐渐上升,背后的原因除了椎动脉夹层,不良生活习惯也成为容易被忽视的“雷区”。

“黄先生虽然没有传统基础病,但长期伏案工作导致颈肩肌肉紧张,加上这次快速转头的‘机械刺激’,成了椎动脉夹层的‘导火索’。”龚洁表示,这也提醒年轻人,不要以为“身体好、爱运动”就可以忽视血管健康。

结合黄先生的案例和临床经验,龚洁给出5条具体建议,尤其适合年轻人:

1. 对“非专业颈部操作”说“不”。理发店洗头时的“长时间后仰”、街头养生店的“掰脖子复位”(常伴随“咔嚓”声)、朋友间的“用力揉颈”,这些行为都可能给椎动脉带来过度外力,埋下夹层隐患。如需缓解颈肩不适,应选择正规医院的康复科或理疗科,由专业医生评估后进行按摩、牵引等治疗,避免 “盲目跟风”。

2. 颈部活动“慢一点、柔一点”。日常转头、仰颈时,动作要缓慢、轻柔,避免快速甩头、大幅度旋转,比如模仿“甩鞭子”动作。工作间隙放松颈部时,可做“缓慢转头练习”:头部缓慢向左侧转至极限,不疼痛为度,停留3秒,再缓慢转向右侧,重复5次;或缓慢低头、仰头,每个动作停留3秒,避免过度后仰。

3. 运动前务必做好颈部热身。很多年轻人健身、打球前,会重点热身四肢,却忽略颈部。涉及颈部活动的运动(如羽毛球、网球、游泳)前,应先做颈部热身:双手轻轻按摩颈肩肌肉1分钟,再做缓慢的转头、绕颈动作,让颈部肌肉和血管逐渐适应运动强度,避免突然发力导致损伤。

4. 高危人群要“格外小心”。如果本身有结缔组织病如马方综合征、纤维肌发育不良,或家族中有动脉夹层病史,血管壁天生比普通人脆弱,更要避免颈部剧烈活动,定期做颈动脉超声检查,监测血管健康。此外,长期伏案工作的人,每工作1小时应起身活动5分钟,缓解颈肩肌肉紧张,避免血管长期处于“紧绷状态”。

5. 用健康生活方式“养血管”。血管健康是预防脑梗的基础。年轻人应控制血压,避免长期熬夜导致血压波动,控制血脂,少吃油炸、高脂食物,控制血糖,减少含糖饮料摄入;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膜,酒精会导致血压升高;每周保持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既能增强体质,也能改善血管弹性。

龚洁强调:“很多年轻人觉得‘我身体好,不会得脑梗’,这种‘健康自信’反而可能变成‘健康隐患’。年轻脑梗患者往往存在‘延误就医’的情况。脑梗的预防不分年龄,尤其是椎动脉夹层这种‘隐蔽诱因’,更需要年轻人提高警惕。”

陈聪 王婕妤


(审核:欧云海)

推荐阅读

脑梗盯上年轻人,患病比例正上升

远离脑梗,记住这5招传统认知中,脑梗的高危人群是老年人、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但近年来的临床数据显示,20—40岁的年轻脑梗患者占比逐渐上升,背后的原因除了椎动脉夹层,不良生活习惯也成为容易被忽视的雷区。如果本身有结缔组织病如马方综合征、纤维肌发育不良,或家族中有动脉夹层病史,血管壁天生比普通人脆弱... [详细]

呼吸道合胞病毒进入流行期?秋冬这样守护儿童呼吸道健康

疾控部门监测数据显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近来进入流行期。呼吸道合胞病毒阳性率上升中国疾控中心最新哨点医院门急诊流感样病例监测数据显示,呼吸道合胞病毒当前位列检测阳性率前三位,近期在南方省份阳性率有所抬升。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介绍,呼吸道合胞病毒简称RSV,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病毒,主要... [详细]

eSIM来了!手机“无卡时代”已近

无卡的eSIM来了,我们要跟手机SIM卡逐步说再见了。消费者购买具备eSIM功能的手机后,无需插入实体SIM卡,便可将电话号码通过空中下载的方式写入手机内置eSIM芯片。ESIM手机业务试商用的启动,将带动产业链对eSIM加大投入,有望进一步拉动包括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终端、车载网联设备等eSIM终端的更新和购买热潮。从实... [详细]